0%

安陽考古發現摘錄(上)

1984年

安陽殷墟西區殷墓

  發掘時間:1983年

  工作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安陽工作隊

  在殷墟西區清理了殷代墓葬100多座,其中除5座是帶墓道的大墓外,都是中小型的長方竪穴墓。5座大墓位於孝民屯村南,一座在第三墓區,4座在第六墓區,都是帶一條墓道的甲字型墓,墓道在墓室的南側。第三墓區的一座墓,墓室長4.5、寬3.8、深7米,墓道長20米,呈斜坡狀。墓室東、西、南二層台上及腰坑中各有一殉葬人,另外,在墓室填土中還有15個人頭骨。第六墓區的4座墓位於1972年發掘的車馬坑東約90米,呈品字形排列,中間兩座墓并列在北側。這4座墓的墓室長3.5-4、寬約2、深約7-8米。墓道都呈台階狀。墓室二層台上都有殉葬人,腰坑内殉一人一犬,有的墓填土内還有人頭骨。這五座墓都遭到不止一次的盜掘,只殘留少數的劫餘物,有銅鏡、矛、戈、刀、石磬、玉飾、骨飾及陶容器等。時代都屬於殷墟文化三、四期。(楊錫璋)

安陽大司空村殷墓

  發掘時間:1983年6-10月

  工作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安陽工作隊

  在安陽市豫北棉紡織廠的細紗車間工地發掘了77座殷墓,皆為小型長方豎穴墓,保存較好,只有少數被盜。墓大多數為南北向,一般有二層台及腰坑,少數墓在二層台上及槨內有殉葬人。墓主人葬式多仰身直肢。隨葬器物有銅、陶、玉、石、骨器等。墓的年代,大部分為殷墟三、四期,沒有一期的墓葬。其中以M663、M646和M662出土的器物較突出。M663屬殷墟三期,墓向95°,長3.3、寬2、深5.3米,西南二層台上及棺掉間各殉葬一人。出土器物59件,其中有銅器44件,有方彝、圓鼎、簋、瓿、觚、爵、鉞、戈、矛、刀、鏃、弓形器、鐃等,其中方彝、圓鼎花紋較精美, 簋、觚、爵有銘文。還有陶器10件及小玉戈1件。M646屬殷墟四期,槨內殉葬一人,出土器物17件,有銅器8件和陶器9件,銅器有小圓鼎、尊、觚、爵等,尊、觚的圈足內鑄有陽文銘文,爵的尾端面上有陰文,這類鑄銘法較少見。M662雖被破壞得很厲害,但殘存的1件石環值得注意。此環由兩斷片組成,連接處兩面均有用銅鋸子鉚接的痕跡。這可能是我國古代用銅鋸子鉚器物的最早發現。(徐廣德)

1985年

安陽市殷墟西區等地的小型墓葬

  發掘時間:1984年

  工作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安陽工作隊

  本年度配合基建共清理殷代墓葬250餘座,其中殷墟西區180座,苗圃北地42座,大司空村20座,高樓莊南地10座。大部分是小型墓葬,只有西區的M26和M1713較大,出土物也較豐富。

  M26是秋季發掘的,屬殷墟四期。墓室長3.4、寬1.8、深6.85米。墓內殉葬動物甚多,腰坑內和墓室填土中各埋1狗,槨蓋上埋有牛頭骨4個,牛腿2隻,羊1隻,羊頭骨3個,豬頭骨1個,狗3隻,狗頭骨5個,計20具動物個體。

  該墓共發現隨葬品79件,其中陶器2件,器形有觚和爵,青銅禮器12件,器形有觚、爵、尊、鼎、簋、卣、罍;鉛禮器2件,器形有斝、鼎;其餘為青銅武器、車馬器和玉石器。

  M1713是夏季發掘的,也屬殷墟四期。墓室長3、寬1.56、深4.7米。墓內二層台上殉3人,均為少年。腰坑和填土各殉狗1隻。又在槨蓋上埋牛、羊腿各一。二層台上埋牛盆骨1隻。

  該墓隨葬品共出土120件,其中陶器10件,青銅器91件,玉石器11件,此外還有骨飾、蚌飾等。出土的陶器有觚、爵、盤、罐、罍、壺等。青銅器中有禮器17件,計有觚、爵、鼎、簋、斝、蓋爵、甗、盉、尊、卣、盤等。其餘為武器和工具。

  墓中出土的青銅禮器中,在3爵、1鼎、1簋、1蓋爵(鋬內和蓋內)等六件器物上皆鑄有銘文,而在其中五件器物上的銘文中,皆有「亞魚」或「寮魚」符號,應是墓主人亦即作器者生前的稱謂。其銅鼎的銘文最長,計3行21字,全文為:「壬申王錫亞魚具,用乍兄癸尊,在六月唯王七祀,翌日。」從銘文的字體特徵及體例來看,與屬帝辛時期的鄧其卣、邑斝相似,因此可以推斷此墓當屬帝辛時代。

  過去見於著錄的傳世銅器中,有紀年銘文,並可確指為帝辛之器的,大概不下10件,但是,屬科學發掘,並有大量陶器、銅器同出的屬首次。因此,該墓的發現,對研究帝辛時期的銅器乃至帝辛時期的曆譜,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楊寶成)

安陽市殷墟王陵區司母戊墓及其他墓葬

  發掘時間:1984年9-12月

  工作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安陽工作隊

  該墓位於王陵區東區,M1400大墓正南約40米處,編號為84AWBM260。墓口上有一層厚約10厘米的殷代層,墓道口上有一座祭祀坑(M255)疊壓,該墓又打破五座較早的祭祀坑。

  墓道上口寬4.1-4.4、長24、底深6.7米。呈斜坡形。墓室為長方形,口南北長9.6、東西寬8.1、深8.1米,方向185°。墓壁光滑平整,部分地方留有挖墓工具痕跡。一類為雙齒工具(耒)痕跡,一類為鐝(石)工具痕跡。填土中,發現八把頭呈勺形的木鍬,又曾發現兩件石夯錘(殘),應為造墓所用工具。

  該墓共有6個盜坑,有古代的,也有近代的。其中包括1939年3月盜出司母戊鼎時所挖的坑,因而墓內遭到極大的擾動。

  墓室內有撐室,長5.4、寬4.1、高2米,四壁各用九根直徑約23厘米的圓木構成,槨底用24塊寬約22、厚約8厘米的木板鋪成,槨蓋和棺皆已被破壞。

  墓底有一方形腰坑,內殉1男性成年和1狗,並隨葬1件大玉戈。

  墓內所埋人和動物骨架大部分被擾。初步統計,該墓所埋祭牲和殉人個體約37具,所埋動物有馬、牛、羊、豬、狗等,因骨骼零亂,個體已難以統計。

  墓道中部填土中埋人頭骨22具。在墓室和墓道附近發現有祭祀坑3座,其中一座(M13)為1976年春發掘,另一座(M179)為這次所發掘,兩個坑內分別埋無頭人骨架八具,另一座(M256)尚未發掘。這三座坑皆屬M260的祭祀坑,坑內所埋人架應屬在墓主人下葬後舉行的祭祀活動時所屠殺的犧牲,其頭骨和軀體被分別埋在墓道填土內和兩側祭祀坑中。

  墓道底部的方形殉葬坑中埋人骨架4具,身首全軀,有葬具,並有銅器、玉器、骨器等隨葬品。掉上部填土中埋有約6個個體的人骨架,無頭骨。棺、撐之間約埋有5個個體人骨架,身首全軀。

  該墓大部分隨葬品被盜走,特別是大型重器被洗劫殆盡,殘存的400多件小件器物亦被擾亂,其中有銅禮器殘片7件,青銅武器49件,車馬飾73件,玉、石器70件、骨器251件,還有牙器、金葉、貝和蚌飾等。陶器皆殘,鬲和豆屬殷墟第二期器形。出土白陶91片,可復原的有簋和尊。

  該墓墓形大,有大型槨室,眾多的殉葬人和動物,説明墓主屬殷代大貴族奴隸主。該墓又埋葬在殷王陵附近,表明墓主應為殷墟王室的重要成員。

  因司母戊方鼎出自該墓,故可以推斷該墓墓主人即為母戊,即乙辛周祭卜辭中的妣戊。從墓中出土的陶器器形來看,該墓屬殷墟第二期,即武丁晚期至祖庚、祖甲時期,其時代與婦好相近。

  發掘司母戊大墓的同時,還發掘了4座祭祀坑和1座中型墓。該墓編號M259,墓口小底大,呈覆斗形,墓室長3.9、寬2.2、深3米,方向190°。該墓曾遭近代盜掘,棺已被破壞,墓主人骨架被擾亂,屬成年男性。該墓内共發現人牲15個體。東部二層台上6個,西部二層台上8個,一個銅甗内盛1個。M259的兩側各有一小型長方坑,東部一坑(編號M258)中埋六具無頭人骨架,西部一坑(編號M261)中埋八具無頭人骨架,兩坑中所埋軀體數目分別和M259東西二層台上所埋人頭數目相當。墓室填土中還發現一具無頭人骨架,與放置在銅甗中的人頭骨可能屬同一個體。這15具身首分離的人骨架,應是在墓主人進行安葬活動過程中被屠殺的奴隸。

  在西部二層台的北側,埋一兒童,骨架已朽,應屬墓主人的殉葬人。墓中共殉狗6隻,墓室填土中埋狗1隻,南二層台上埋狗2隻,東、西、北二層台上各埋狗1隻,此外北二層台中部還埋1牛腿。

  墓室隨葬品大部已被盜走,殘剩器物12件,大都擺放在四面二層台上,計有青銅圓鼎、盤、甗、觚(殘)、爵(殘)、鉞各1件,戈3件,錛2件,陶罐1件。其中出土的青銅圓鼎、盤、甗,器形較大,紋飾精美,為近幾年來殷墟發掘品中之精品。圓鼎底部有一圖形銘文,從出土的1件陶罐及3件完整銅禮器的器形來看,該墓時代為殷墟二期。(楊寶成)

1986年

安阳大司空村、花園村、劉家莊等地殷代墓葬

  發掘時間:1985年

  工作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安陽工作隊

  今年在殷墟一般保護區基建控制綫內外多處地點配合基本建設,發掘了200多座殷代墓葬,其中以大司空村南地、花園莊南地、高樓莊南地及劉家莊北地發掘的殷代墓葬較多。

  大司空村南地發掘地點在豫北棉紡廠附近。1953年以來已在此處進行了多次發掘。1985年的發掘地點在該廠西南角附近,共清理殷代小墓近40座,其中有2座是東馬坑。東坑打破了西坑,兩坑又都被盜坑破壞,但西坑尚可據其殘留部分瞭解其結構(兩坑兩匹馬的軀幹部、車箱東半部、東車輪及轅的中段已破壞)。此坑長4.27、北寬3.3、南寬3.29米,坑底在放車輪及兩馬處挖槽。車箱在北半部,兩馬相背而臥。車箱四邊有立柱及橫欄,門在後方。車箱殘高0.4、進深約1米,寬度不明。兩輪間距約為2.45、車軸長2.74、軸徑約0.12米。輪徑1.4米,有20根輻條。轅長2.92米,衡在轅上約0.1-0.15米處,衡長約1.2米。自1953年以來,在此處己發現四座車馬坑,1966年的一輛和這次的兩輛已遭破壞,只有1953年的一輛保存較好。

  在花園莊南地,發掘了40多座長方豎穴墓,大多已遭盜掘。在一座墓的填土中,發現一塊占卜用的牛肩胛骨,此骨經過整治,背面有鑽鑿痕及灼痕,正面有4個字。

  劉家莊在小屯村南約2公里,我隊在村北清理了100餘座殷代長方豎穴墓,大多數是殷墟文化二、三期的。同時,安陽市博物館在劉家莊村南也清理了近60座殷代長方豎穴墓。

  現在的殷墟一般保護區基建控制綫的範圍是1960年時基於當時對殷墟地下遺跡分佈範圍的認識而劃定的。20多年來,我隊除在保護綫內發現了許多殷代的遺址及墓葬外,在綫外也做了許多工作。例如,1958年來,在安陽鋼鐵廠西區的北辛莊及范家莊南地發現的遺址和墓葬,1980年在三家莊東地發掘的殷墟早期階段的遺址及墓葬,1982-1984年安陽市博物館在戚家莊(梅園莊南)東南發掘的150余座殷代墓葬及今年我隊和安陽市博物館在劉家莊南北清理的近200座殷代墓葬等。這說明,殷墟地下分佈的範圍比我們原先瞭解的要大得多。(楊錫璋)

1987年

安陽殷墟宮殿區防衛溝

  鏟探時間:1986年春

  工作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安陽工作隊

  1958-1959年,考古研究所安陽隊曾在小屯村西鏟探到一條灰溝,呈南北走向,北頭起自洹河,沿考古研究所安陽工作站東牆南行,當時只鏟探到安陽工作站前的路邊即停止了。這一段灰溝的長度為750米。1986年春,為配合花園莊村民住房的建設,在其村北、村西和村南進行普探,發現了1958-1959年鏟探出的灰溝向南延伸的邵分。此溝由安陽工作站前的大路邊向南延伸,至花園莊村西南角即折向東,經花園莊村南,向東一直至洹河邊。這一條灰溝,南北段長約1050米(包括1958-1959年的750米),東西段長約650米。寬度一般在10-15米之間,最窄處約7-8米,最寬處有30多米,溝底距地表一般在5米上下。

  殷墟宮殿基址在小屯村東北。洹水自西東流,至小屯村東北折向南流,呈曲尺形。鑽探出的灰溝在宮殿基址西,先呈南北向,再折而東向,也呈曲尺形,洹河與灰溝連成一起,即構成一長方形的防衛溝,而已發現的宮殿基址則在此防衛溝區內的東北部。(楊錫璋)

安陽市大司空村殷代墓葬

  發掘時間:1986年秋

  工作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安陽工作隊

  本季度為配合農民建房,分南地、北地共清理殷代墓葬72座。
  北地殷墓43座,基本為小型墓,M21較大,7.75平方米。墓大多有熟夯土二層台,半數有腰坑(部分腰坑中埋有狗)。墓主人大多為仰身直肢葬。屬於殷代第二期的墓有2座;屬於第三期的有17座,屬於第四期的有10座,其他不詳。所出遺物大部分為陶器,並且大多埋在頭端二層台內。其他有銅臿、銅戈、銅鏃、銅鈴等。

  南地29座全部為殷代小型墓,普遍較北地的略大。大多有熟夯土二層台,近半數有腰坑,少數墓在腰坑或二層台內埋狗。墓主葬式基本為仰身直肢。屬二期的3座,屬三期的10座,屬四期的5座。其他不詳。出土遺物比較豐富,除陶器外,M25、M29、M14、M13、M24、M27、M16都較集中地出土了銅容器、銅兵器、玉器等。

  出土遺物最多的是M25,計有銅觚1件、銅爵2件、銅戈6把(實用器)。玉器9件,有玉環、玉柄形飾、玉龍等獸形飾和玉管狀飾、玉戈等。1件玉矛,援部為青玉,柄為銅質,十分精美。還有銅鉞1件,形體較大。銅鏡1面,圓形,面微鼓,背面中央有帶孔小鈕,邊飾三道凸弦紋,直徑7.5、厚0.3厘米。M25南半部被古代井打破,不見陶器。M25的觚、爵形制與M29的完全一致,2座墓出的銅爵,銘文也完全一致,因此可以斷定M25與M29屬同一時期。

  M29出1鼎,2觚,2爵共5件銅容器,並伴出二期陶簋。

  M14出1銅觚,1銅爵,明器戈20把,銅矛1件,玉飾1件。M3出銅觚、銅爵各1件,M24出1銅觚(被擾),此三墓都共出第三期陶器。

  M27出鼎、觚、爵、簋各1件,M16出1件小銅鼎,此二墓都伴出第四期陶器。(谷飛)

1988年

安陽殷墟甲十二乙二十基址

  發掘時間:1987年4-6月

  工作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安陽工作隊

  為般墟博物苑仿建30年代發掘的甲十二和乙二十基址,為找到基址的準確位置,今春在小屯村東北地進行了鑽探發掘,重新發掘出甲十二基址,通過發掘找到了這座基址的挑簷柱,使基址的資料更為完整,為進行仿建提供了依據。乙二十基址,30年代只發掘了一部分,東邊未到頭,這次在東邊探出長21米、寬約11米的一段,得知基址東西長約50、寬1米,是一座規模宏偉的夯土基址(以上兩座基址1987年秋季己完成仿建工作)。

  此外,在甲四基址之東發掘了一座灰坑(編號37H1),坑內所出陶器早於大司空村一期,與三家莊發掘的墓葬年代接近(我們暫定為殷墟文化第一期偏早階段)。在一件陶提口沿上刻有一「五」字,同坑出土的陶坩堝上發現可連讀的朱書陶文5字,文例與卜辭接近,筆鋒挺拔有力,足以說明殷墟第一期偏早階段的文字與武丁時代無大差別。(鄭振香)

安陽殷墟郭家莊車馬坑

  發掘時間:1987年10-11月

  工作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安陽工作隊

  車馬坑位於郭家莊西南,苗圃之東。編號87AGNM52。坑近方形,方向277°。坑口距地表2.4米,東西長3.4-3.5米,南北寬3.17-3.3米。底部比口部略小,距地表4.23米。

  在方坑之底部,挖有輪槽、轅槽和軸槽,車子置於槽內。

  坑內埋1車2馬2人。輿在東,轅向西,兩馬側臥於轅的兩側,頭西臀東,背脊朝外。一人臥於車廂後,頭南足北,另一人置於轅北的長方坑內,頭西足東,均俯身直肢。

  車輪:呈扁圓形。兩輪間軌距2.3米。輪徑1.34-1.5米,輻18根,輪牙高0.08、厚0.06米。

  車軸:長3.08米,橫斷面呈圓形,徑0.12米。軸末端各套1銅軎。轄身是木質的,其頂端有1銅套頭。

  車轅:長2.16米,橫斷面呈方形,邊長0.12米。轅末端有丁字形的銅踵,踵的上部為一斷面進梯形的套管,管後面稍細,呈槽形,其後為一長0.4、寬0.04米的長條形銅板。

  車衡:是一根彎曲的圓木,如弓狀,末端向上翹起,直長2.16(曲長2.35)米,徑0.6-0.9米。橫木兩端各置一桃葉形銅片。曲衡,在殷墟車馬坑中,屬首次發現。

  車輿:呈不規則的長方形,長1.45-1.6、寬0.94-1.03米。輿底用4根軫木構成長方框,上置22根小圓立柱(前面八根、後面六根、左右各4根)。圓柱直徑約0.06米。立柱之間有兩排橫杆相連,橫杆直徑約0.03米。輿後中部有一寬0.4米的車門。車廂現存高度0.38-0.46米。在車廂内近門的兩側,各有一方銅杆頭。

  馬飾:在衡的兩側有青銅馬軛兩件。兩馬的額上各有一直徑0.075米的大銅泡(當盧),馬絡頭用海貝串成。

  在M52車馬坑南邊1米處,還發現另一座車馬坑M58,該坑與M52并列,但它被一唐墓M56的墓室打破,只殘留一個車輪和一匹馬。在M52北邊約2.7米處,有一馬坑M51,内埋二匹馬。

  從M52車馬坑内填土所出的陶片來看,此坑的時代屬殷墟文化第四期初。(劉一曼)

1989年

安陽豫北紗廠,劉家莊殷、周墓葬

  發掘時間:1988年

  工作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安陽工作隊

  一、今年春秋兩季配合豫北紗廠基建工程,對該廠區內外3個地點進行了發掘。豫北紗廠勞動服務公司地處紗廠西南角圍牆外、洹河北岸上。共清理了85座墓葬,其中殷代墓47座、戰國墓35座、唐代及唐以後時代不明者3座。殷代墓葬均為中小型墓,可分期的墓28座,分屬殷墟文化Ⅱ、Ⅲ、Ⅳ期,出土物大都為常見品。戰國墓35座,出鼎、豆、壺的中期墓葬占墓葬總數一半左右,而出鬲或盤、匜的早晚期墓較少。唐代及唐以後墓葬保存甚差,無出土物。

廠區內有氣流紡車間和鍋爐房東兩地。氣流紡車間清理了墓葬26座,其中殷代墓葬25座,唐代墓葬1座。殷代墓能分期者18座,大都屬殷墟文化Ⅱ、Ⅲ、Ⅳ期。唐墓被破壞。鍋爐房東清理墓葬6座,皆為殷代小墓。能分期的四座墓均屬殷墟文化Ⅳ期。

  二、劉家莊工地,在1985年發掘地點的東側,共清理墓葬95座,其中殷代墓53座,西周墓13座,唐、宋時期及時代不明者29座。殷代墓可分期的26座墓,其年代跨越了整個殷代,從較早的殷墟文化Ⅰ期至Ⅳ期。西周墓出土以鬲、豆,或單鬲或鬲、豆、罐、簋3種陶器組合,其器形有:折沿、高領、淺腹、平襠鬲,深盤,弧腹、粗把豆,侈口、下腹外鼓飾渦紋,高圈足簋等,不論組合與器形均具西周早期特點。這在解放後發掘工作中亦不多見,為殷墟地區文化內涵,提供了新的資料。(戴復漢)

安陽花園莊、任家莊殷墓

  發掘時間:1988年

  工作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安陽工作隊

  一、在安陽花園莊南地、安鋼大道南北兩側的發掘中,清理墓葬28座,其中大道以北編號88花南M45-M54共10座殷代墓,大道以南編號88花南M5-M72 16座殷墓及2座晚期磚墓。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道北的10座墓,以Ⅱ、Ⅲ期為主。在屬於第Ⅳ期的M46之中,出土了一些石雕小工藝品,引人注目,有人頭、牛頭、羊頭、馬頭、鴨子等形象,長不過2-3、寬不過1-2厘米,手法簡練,但卻栩栩如生。此墓還出有銅刻刀、玉魚(尾部為刃),第Ⅳ期陶簋。人架保存不好,石雕品、銅刻刀均出自人頭兩側,玉魚出自腰坑中。從這裡幾座墓的板灰情況分析,在墓底鋪有底板,上放木棺。

  二、在任家莊西南、鐵路苗圃以東,即1987年發掘車馬坑的南面,為配合基建工程,發掘了67座墓,其中大部分為殷代墓,(以l、F期居多)小部分為唐宋及以後的磚室墓。個別殷墓出有錫制仿銅器物。此外,在1987年發掘車馬坑的南面又發現一座車馬坑。(谷飛)

1990年

安陽殷墟一般保護區墓葬與車馬坑

  發掘時間:1989年

  工作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安陽工作隊

  今年在殷墟一般保護區多處地點配合基建進行發掘,其中工作做得較多的有大司空村南地、劉家生北地和郭家莊西南地等3處。

  大司空村共清理殷墓98座,除1座是有兩條墓道的中字形墓外,其餘都是長方形豎穴墓。長方形豎穴墓依墓室面積可分為3類:墓口長度不足2.5、寬不足1米的約有40座,墓口長度為2.5-3.0、寬約1.2米的約30多座,墓口長度在3米以上、寬在2米以上的約20多座。這些墓葬,除少數保存完整外,多數已遭不止一次的盜掘。墓中出土器物,為殷墟中、小墓中常見的銅禮器、兵器和陶器等物。

  中字形大墓通長22米,墓室長4.2、寬3.7米,北墓道較長,呈斜坡狀,南墓道由11個台階組成。此墓已被盜掘一空。在此墓旁有一方形墓,內出朱書玉戈1把,殘存1字,其中「祖乙美方羌伯」等字尚可讀出。

  劉家莊北地可分東西兩個地點,兩地相距約10米,共清理墓葬約120餘座,其中殷代墓葬近100座,都是長方形豎穴小墓,其時代從殷墟文化一至四期都有。許多墓都遭盜掘。其中1座墓中出土銅鏡1面,這是繼西北岡、小屯和大司空村以來第4個發現銅鏡的地點。在劉家莊北地還清理到少量殷代以後的墓葬,其時代有西周、漢、唐和宋等。

  郭家莊西南地的配合基建工作也進行了多年,1989年,除清理了10多座殷代墓葬外,主要收穫是清理了2座車馬坑、1座馬坑和1座羊坑。

  2座車馬坑與馬坑、羊坑呈南北一綫排列,車馬坑在中間,馬坑在北,羊坑在南,各坑間相隔約1米上下。2座車馬坑中的車子形制與殷墟過去發現的基本相同,車廂在西側,車轅向東,轅兩側各埋1馬。車輪輻條,一為20、一為16根。馬坑中埋2匹馬、3個人。羊坑中埋2羊1人,兩羊頭部有小銅泡組成的籠飾,嘴旁有小銅鑣,頸上方有銅軛首。

  這次清理的車馬坑、馬坑和羊坑在1987年清理的車馬坑、馬坑西約20米,兩組車馬坑中的車轅是相向的(1987年的向西,1989年的向東),因此,推測可能是屬於同一組的陪葬坑。(楊錫璋)

安陽殷墟大型宮殿建築基址

  發掘時間:1985年冬-1959年秋

  工作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安陽工作隊

  大型建築基址群位於洹水南岸小屯村東北地、今安陽市殷墟博物苑東南部,1981年春配合基建時鑽探發現。這處建築基址占地面積約500。乎方米,由3座大型基址構成,南、北、西三面各1排,整體呈凹字形,缺口向東,臨洹水而建。西邊一排房基是在南北兩排修建後建起的,利用南、北兩排房基西端的地基,將南北兩排連接在一起,3座基址具有內在聯繫。

  南排基址東西長75、寬7.5米;北排基址長約60米,已揭出51米(部分壓在現代房基下),寬14.5米。南北兩排基址之間的距離約27米。由南排基址的東南角向西61米處為西邊一排房基的東邊綫;西排基址南北長約50、寬7.5米。西排房基的南邊綫與南房基的南邊綫在一條直綫上,二者重合。在西邊的一排房基修建後,南排房基的西南角長約6.5米一段被廢棄。這3排建築基址都有排列整齊的墻柱和擎簷柱。西邊一排房基發現向東的門道1個;北邊一排房基發現門道4個(南面3個、東北角1個),南排房基尚未發現門道。

  在3排建築基址中,北邊一排當是主要建築,有排列整齊的東西向柱洞3排,都有卵石柱礎。中間一排大體在房基中部,據門道位置分析,北邊一排可能經過改建,初建時寬約14.5米,修建西房之後改為寬約7.5米,從而3排房基寬度接近。所保存的門道寬均為2米,北邊向南的3個門道之間的距離各為4.3米,在中間一個門道西邊埋有兩個大陶罐,罐距地表約40厘米,内有青銅盉1件,鋬下有「武父乙」三字銘文,東邊罐内無遺物。西邊一個門道之西有2個東西并列的祭祀坑,相距約60厘米,坑長均約1.8米,各埋砍頭人架3具,頭顱仍放在坑内,人架頭向東,俯身,腿部埋有砸碎的陶豆。其中,東邊一坑(M2)出土陶盆3件,尊、罍各2件,骨鏃2件。據陶器觀察屬殷墟文化第一期偏晚階段,陶盉為殷墟早期所常見,「武父乙」中的父乙,當指武丁之父小乙。此房基修建尚不晚於武丁早期。

  這處建築群的發現,使30年代發掘的殷代宮殿宗廟區的建築群向南延伸了約130米,是近40年來殷代宮殿宗廟區的最重要發現。(鄭振香)

安陽小屯殷代刻辭甲骨

  發掘時間:1989年

  工作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安陽工作隊

  安陽西郊小屯村中馬王廟西南至村南大路以北的300平方米,在本世紀20、30年代為張學獻的菜園及麥場,由於曾出土過數以千計的甲骨文而聞名於世。這次配合村民蓋房,我們在那裡開探方5個,發掘面積115平方米。

  這次發掘的主要收穫是發現了刻辭甲骨294片(字甲1片、字骨293片)。其中154片出於近現代擾亂層中,140片出於殷代中、晚期(殷墟文化第三期和第四期)的地層中。這是建國以來,繼1973年小屯南地甲骨以後,甲骨文出土數量較多的一次。甲骨卜辭的時代,除1片甲骨屬武丁時期外,其餘均屬康丁、武乙、文丁時期。這批甲骨多屬小片,但也有少數較大的卜骨。刻辭的内容包括祭祀、田獵、農業、方國、軍事、卜旬等,比較豐富。其中有一些卜辭,内容很重要。如T8③:148「丁酉貞:王乍三自,右、中、左」(辭中把左字寫成右),與《粹編》597片同文,是研究殷代軍事的重要史料。此外,還發現了一些新的字、詞,新的人名、稱謂等,為甲骨文和殷代史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資料。

  這批甲骨中,「歷組卜辭」佔一定數量。對這類卜辭的時代,學術界有不同的意見,有的認為它們屬於武丁至祖庚時代,有的認為屬武乙、文丁時代。這次發現的「歷組卜辭」,除出於晚期的地層外,還出於殷墟文化第三期的地層中,再一次為證明此類卜辭的時代較晚,屬於武乙、文丁卜辭提供了地層依據。(劉一曼)

1991年

安陽花園莊南地殷代遺址

  發掘時間:1990年秋

  工作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安陽工作隊

  發掘地點在花園莊南、安鋼大道南側120米的安陽博物館倉庫院內,東距1959-1962年發掘的苗圃北地鑄銅遺址300米,共發掘400餘平方米。

  文化層堆積厚約4-6米。上層為漢唐文化層,厚約1米,遺物極少。下層為殷代文化層,厚約3-4.5米,包括殷墟四、三、二期文化層,內出大量殷代陶片,可辨器形有常見的鬲、簋、豆、瓿、罐、盆、甕等。其中有些豆、盆是燒變形的。還出有骨器、蚌器、角器、卜甲、卜骨等。主要遺跡有殘破房基1座,屬四期。路面2處,大的長約70米,寬約6-10米,厚0.1-0.5米,屬四期。灰坑2個,出土遺物很少,屬三期。

  墓葬共17座,皆為小型長方形豎穴,大部分被盜,其中屬四期的8座,屬三期的4座,屬二期的1座。

  該遺址東北部文化層堆積豐富,向西南逐漸單純。值得注意的是,出土了一些變形的陶器。前幾年,我隊在該遺址西北部約10米處清理的殷代灰坑中,發現大量燒變形的陶豆等器物。因此,該遺址可能與附近的制陶手工作坊遺址有聯繫。(徐廣德)

安陽郭家莊西和武官村南殷墓

  發掘時間:1990年

  工作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安陽工作隊

  一、郭家莊西。發掘了20餘座殷代墓葬,除1座是帶墓道的外,都是長方形豎穴墓。有墓道的墓已被盜掘一空。墓道在墓室南,墓室呈東西向,墓道內尚留3個殉人坑,每坑埋1人。在這座墓西,有一保存完整的長方形豎穴墓,長約4.5、寬約2.9米,有槨與棺。墓內有殉人4個,分別埋於二層台、槨室和腰坑中。墓内隨葬有大量的青銅器以及陶、玉、石、骨、牙和竹器等,初步統計有340多件(不包括900多件銅鏃),青銅器有280餘件(不包括銅鏃),有禮器、樂器、兵器和生產工具等,青銅禮器中有圓鼎、方鼎、方斝、方觚、罍、提梁卣、圓尊、角和方形器等,樂器有銅鐃,武器除鉞和長刀外,以戈、矛為多,計200餘件。在圓形尊内有一錐形小竹簍,用細蔑絲編成,極為精巧。這一墓中出土青銅器的數量,在殷墟歷年發掘中是僅次於婦好墓的一座墓葬。1987年和1989年分別發現的4座車馬坑即在此墓和帶墓道墓的西南方約30米處。

   二、武官村南。發掘多座殷代墓葬,除長方形竪穴墓外,有一座一條墓道的墓,墓室呈亞字形,墓道在墓室南,惜已被盜一空,只在墓室四周槨室上的填土中殘留幾個人頭骨。這一批墓的地點,北距西北岡和南距小屯北地均約1000米。(楊錫璋)

1992年

安陽殷墟花園莊東地甲骨坑

  發掘時間:1991年10月

  工作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安陽工作隊

  甲骨坑編號為91花東H3,位於殷墟花園莊村東10餘米,殷墟博物苑南400餘米處。坑呈長方形,南北長2、東西寬1米,坑口距地表1.2米,坑底距地表3.7米。

  坑內堆積分為四層:第一層淺灰土,厚0.6米;第二層夯土,厚0.6米;第三層深灰土,厚0.9米;第四層黃土,厚0.4米。甲骨堆積層出於坑口以下1.7米(距地表深2.9米),直至坑底,厚約80厘米,即出於第三層深灰土的中下部和第四層黃上中。

  坑內甲骨的放置沒什麼規律,有的正面朝上,有的反面朝上,排列不整齊,有平放、斜放、豎放,有的還緊貼坑邊,相互疊壓得很緊密,甲骨堆中幾乎沒有空隙。由於甲骨埋藏年代久遠,極易碎裂,出土時一塊完整的龜甲往往斷裂成數十片或百餘片,給清理工作帶來很大困難,又由於修路工程工期緊迫,所以發掘者將整個甲骨坑套進一個特製的大木箱內,運回安陽考古工作站。從10月31日開始,發掘者開箱進行細緻的清理工作,至11月底,已清理了該坑甲骨堆積的2/3,取下856片甲骨。其餘部分待明年春天繼續清理。

  在已取出的856片甲骨中,有龜甲839片,牛胛骨17片。在龜甲中,有腹甲799片、背甲40片。這800多片甲骨中,有刻辭的181片(有字卜骨1片、背甲40片、腹甲175片)。特別珍貴的是,此坑甲骨以大版居多,其中完整的卜甲有300多版,上刻卜辭的整甲達百餘版。每版文字,少者一二字,一般數十字,多的達200多字。有少數刻辭卜甲,出土時字中還填以朱紅色,顔色鮮艷。

  此坑甲骨有如下特點:

  1. 時代較早,據地層關係和共存的陶器判斷,應屬殷墟文化第一期;2. 刻辭内容相當集中,主要涉及祭祀、田獵等;3. 字體較細小、工整、秀麗,有的字小如芝麻,面積僅2平方毫米。一些干支字和常用字的寫法與已故陳夢家先生所定的武丁時代的「子組」、「午組」卜辭有某些相似之處,但又不完全相同,具有獨特的風格;4. 甲多骨少,已清理出的856片甲骨,絕大多數為龜甲,牛胛骨僅17片,只佔已取下的甲骨總數的百分之二。

  2. 花園莊東地甲骨坑,是繼1936年小屯東北地YH127甲骨坑及1973年小屯南地甲骨以後又一次重要的發現,它不但為殷墟提供了一個甲骨文出土的新地點,而且這批甲骨刻辭的内容較豐富,對研究甲骨文的分期斷代及殷商歷史都有重要的意義。(劉一曼)

安陽後岡殷墓

  發掘時間:1991年秋

  工作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安陽工作隊

  這次發掘是1931年以來在後岡進行的第九次發掘,在岡頂西部發掘了兩座大墓和31座小墓。

  兩座大墓都是帶南北兩個墓道的中字型墓,經古代、近代多次盜掘,隨葬品所剩無幾。M9,南墓道長19.4、寬2.9-3.6米,呈斜坡狀。北墓道呈台階狀,因其上面有民房未發掘。墓室上口呈長方形,長8.8、寬8、深10.7米。沿四壁有熟土二層台,台上僅存13個人頭骨。槨室呈亞字形,長4.15、寬3.5、高2米。槨內被盜空。槨木保存較好,已成木炭。棺木不清。墓底中部有一近正方形的腰坑,內埋1人1犬,出1石戈。隨葬器物大部分出自盜坑中,只有南墓道底部近墓室處,殘存11件銅器,有扁足圓鼎、觥蓋、方彝、方爵、圓爵、鉞、矛等。盜坑中出銅鑿、銅弓形器、銅戈、銅泡、石戈、石璋、石戚、石琮形器、陶觚、陶盤等40餘件。此墓屬殷墟晚期。M12,南墓道呈斜坡狀,未發掘。北墓道長8.05、寬1.4-1.6米,呈台階狀。墓室上口呈長方形,長5.7、寬3.3、深9.3米。沿四壁有熟土二層台,台上被盜空。槨室呈長方形,長3.7、寬1.75、高1.5米。槨內被盜空,槨木棺木都不見。墓底中部偏北有長方形腰坑,內埋1人1犬,出1圓銅鼎、1石戚。在盜坑中還出有銅戈、銅鈴、銅鏃、銅泡、石戈、石璋、石簋、骨鏃、卜骨、卜甲等10餘件。此墓屬殷墟早期。

  小墓均為長方豎穴墓,一般長2、寬1米。雖然絕大部分被盜掘,隨葬品發現很少,但有些器物很有研究價值。如M3中出的分別朱書「祖甲」、「祖庚」、「父辛」、「父癸」等6件柄形飾。M3中出的1件銅馬銜。在殷墟都是首次發現。這批小墓的時代,大多數屬殷墟晚期,少數屬殷墟早期。(徐廣德)

1993年

安陽花園莊東地甲骨坑

  發掘時間:1992年5月

  工作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安陽工作隊

  1991年10月在花園莊村東100多米處,發現了一個長2米、寬1米的甲骨坑。後將整個甲骨坑套進一個特製的大木箱內運回工作站進行清理,清理出甲骨856片。今年繼續開箱清理至坑底,甲骨全部取完。

  坑內共發現甲骨1583片。其中卜甲1558片,上有刻辭的574片(刻辭腹甲557片,刻辭背甲17片);卜骨25片,上有刻辭的5片,共計刻辭甲骨579片。特別珍貴的是,此坑甲骨,以大版的卜甲為主,其中完整的卜甲755版,其上有刻辭的整甲近300版,佔有字甲骨總數的50%以上。此外,半甲、大半甲的數量亦很多,據粗略統計,半版以上的大塊甲骨,佔此坑甲骨總數的80%。這是繼1936年小屯村東北地H127坑及1973年小屯南地甲骨以後又一次重要的發現。

  坑中刻辭甲骨每版的字數多寡不等,少者一兩字,多的達200多字,一般數十字,常見字中填朱、填墨和刻劃卜兆的現象。刻辭內容比較集中,主要涉及祭祀、田獵、天氣、疾病等方面。據甲骨出土的地層和共存陶器及刻辭內容判斷,這批甲骨屬武丁時代。

  據初步觀察,這批甲骨的一個顯著的特點是,相當多的卜辭問疑者不是王,而是「子」。甲骨上的字體較細小、工整、秀麗,一些常用字的寫法,與已故陳夢家先生所定的「午組」、「子組」、「自組」卜辭有某些相似之處,但又具有自己獨特的風格。這表明,在武丁時代,不但是王,而且王室貴官、地位顯赫的大貴族都可以獨立地進行占卜活動。花園莊東地甲骨坑的發現,對研究甲骨文的分期斷代,對研究殷代的歷史,都有重要的意義。(劉一曼)

安陽殷墟劉家莊北地車馬坑

  發掘時間:1992年4-5月

  工作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安陽工作隊

  今年配合當地的基建工程時,在劉家莊北地發現了5座車馬坑,其中3座車馬坑遭到唐墓及近代盜坑的破壞,保存不好,保存完整的有2座,現簡介如下:

  92ALNM39,坑的平面近梯形,方向202°,坑口距地表2.8米,東邊長3.2、西邊長3.3、北邊寬1.96、南邊寬2.3米。坑底距地表4.1米。

  坑內埋1車2馬。與過去殷墟發掘中常見的車馬坑不同之處是,坑中的車子是拆並後再埋入的。雙馬側臥於坑底,馬頭向南,腹部相對,其上放置車轅,轅上平放著2個車輛車廂在坑之北部,疊壓在車輪之上。車軸置於坑之東邊,出土時軸的兩端還套著銅車軎。衡木位於馬頸上方,已塌陷,未能保存下來,但在相應的位置出土了銅三角形飾和小獸面衡飾。

  過去發現的車廂,平面多為長方形,周圍有立柱和橫的欄杆。這輛車的車廂近圓角長方形(或稱橢圓形),上部較大,下部較小,車廂壁較薄,其上塗以紅漆,未見立柱和欄杆痕跡。

  92ALNM348,平面近方形,方向285°,坑口距地表2.2米,坑的邊長3.2-3.26米。底部距地表4米。

  坑內埋1車2馬1人。車廂在東,車轅向西,兩馬側臥於車轅的兩側,腹部朝外,馬頭向西。人架置於車後,頭南足北,仰身直肢。

  這輛車,車廂平面側以梯形,立柱較少,亦未發規橫杆。車廂的外壁,似圍上皮革一類東西,其上塗以紅漆。在車廂內,距前闌30多厘來處,發現了車軾。過去認為,一車軾到西周才出現,這一發現,將車軾出現的歷史提前到殷代。

  劉家莊北地車馬坑的發掘,為研究殷代的車制,提供了新的資料。(劉一曼)

1994年

安陽殷墟殷代墓葬

  發掘時間:1993年

  工作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安陽工作隊

  本年度我隊配合基建工程,在殷墟範圍內多處進行發掘,其中較重要的為安陽新安莊西地發掘區和安陽市體育中心體育館發掘區。

  新安莊西地發掘區北與著名的苗圃北地鑄銅遺址相鄰。此次發掘共清理殷代墓葬270座。皆長方形豎穴墓。墓室規模一般長2-3米,寬0.5-2.4米。棺室周圍帶熟土二層台,棺底大都挖有腰坑,內埋狗軀。因多數墓葬已遭盜擾,人架保存下來者不足1/5。葬式多是仰身葬,部分為俯身葬。隨葬品主要是陶器,常見的陶器組合為觚、爵;觚、爵、豆;或觚、爵、盤。出士的青銅容器包括鼎、簋、斝、尊以及成套的青銅觚和爵。出土的青銅兵器主要是戈,數量較多。這批墓葬的年代絕大部分屬殷墟文化二、三、四期,個別的可能早到一期偏晚階段。

  體育中心體育館發掘區位于王裕口村南。共清理殷代墓葬665座。其中9座為陶棺葬,餘皆長方形豎穴木棺墓。墓室規模一般長2-3米,寬0.8-1.5米。多數墓的方向在0°-10°之間,也有相當一部分東西向的墓葬。約90%的墓葬已被盜擾,人架保存甚差。葬式以仰身葬為主,部分為俯身葬。多數墓的隨葬品是陶器,組合情況與殷墟地區常見殷墓相近,可分觚、爵;觚、爵、豆;單豆;觚、爵、盤等類。隨葬青銅器的墓葬共57座,除出土常見的青銅戈和成套的銅觚、銅爵外,相當一部分墓葬出土有銅瓿、壺,或銅鬲、方彜。這反映了該墓地自身的一些特徵。這批墓葬的年代大致不出殷墟文化二、三、四期。(唐際根)

1995年

無報道

1996年

安陽殷墟

  發掘時間:1995年

  工作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安陽工作隊

  今年安陽殷墟的發掘工作都是配合基本建設,在大司空村東、武官村北、郭家灣北、郭家莊東和梅園莊東5個地點清理墓葬約300座,大部分是殷代的,還有部分唐宋時代的墓葬。殷代墓絕大多數是長方形豎穴小墓,長2米左右,寬1米左右,深約3米上下,由於大部分墓較小,加之被盜,故隨葬器物不多,且主要是陶器,如觚、爵、簋、豆、罐和盤等。

  郭家莊東的M26是一座較大的墓,未被盜,隨葬器物較多。墓室面積為3.5×2.05米,深4.9米,有棺槨和殉人,墓中隨葬有銅鼎、觚、爵、簋、方彝、罍及罐等禮器,銅鐃3件,還有鉞、戈、矛、刀、鏃等兵器,錛、鑿等工具,還有玉器、硬陶罐及陶器等。

  在梅園莊東發掘了兩座車馬坑,兩坑東西並列,中間相隔約2米,坑口呈近方形,邊長在3.6-3.9米之間,深約1.2-1.4米。

  東邊的坑中埋一整車,一殘車及2匹馬2個人。整車的車廂在北,車轅向南,兩馬臥一於車轅兩側,頭南向,腹部相對。1人在車廂後,頭東足西,俯身。1人在坑東南角,頭北足南,俯身,車兩輪的軌距為2.14米,輪已變形,輪徑約在1.2-1.3米左右,有18根輻條。車軸長.31米,圓徑,中間粗,入轂處較細,軸兩頭有車軎及轄。車轅長約2.65米,一頭壓在車廂下,由車廂底向南延伸,在近衡處間上彎曲,其曲度稍大於直角,然後與衡相接。衡長1.14米,東西兩側各有一豎立的銅扼首,軛肢是木質的,但箍和足是銅質的。

  車廂放在軸轅交接處之上,輿身近梯形,前欄長1.34、後欄長1.46米,車輢寬0.94米,兩輢寬0.82米,車廂前高後低,約0.4-0.5米。在車廂上距前欄約0.1米處,有一車軾,長約1.45米,橫跨車廂,兩端緊貼東西二輢向下,向北彎折,然後插入車底。前欄中部有一立柱,向下與前欄第二排橫杆相交,車軾中部伸出一橫木與立柱相交,這一立柱可能是支撐傘蓋的。車廂的前後欄與左右輢都有立柱和橫杆,輿後有門,寬0.57米。

  在這一整車後有一殘車,有車廂、車軸及折斷的車轅,但沒有雙輪。

  西坑中埋1車2馬1人,車轅西向,車的形制及結構大致同於東坑的車。

  在郭家灣北發掘到一座帶一條墓道的殷墓,墓道向東,有台階,這種墓道東向的墓在殷墟地區是第一次發現,惜已遭到嚴重盜掘,只剩下少量隨葬品。(楊錫璋)

1997年

無報道

1998年

安陽白家墳東地殷代遺址

  發掘時間:1997年3月20日-6月6日

  工作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安陽工作站

  為配合安陽鋼鐵公司基本建設,在安陽殷墟白家墳東地沿勝利渠黑水河段徵地範圍內發掘面積3000餘平方米。此次發掘為殷墟普通居民點,共清理殷代房基35座、大型取土坑5個、灰坑77個、燒土遺跡10處、水井3眼、墓葬466座(其中帶1個墓道的「甲」字型墓2座,甕棺葬50座,餘為長方形豎穴土坑墓)、祭祀坑3座。另清理唐宋以後的墓葬41座。出土的殷代遺物包括陶器、銅器、骨器、石器等。其中完整的或可以修復的陶器計數百件,銅器20餘件(包括武器在內)。此外,遺址中還出土有習刻甲骨2片。

  發掘區所在地帶經歷了以下幾個階段:第一階段,只有少數地點有人居住或埋有墓葬,當時這裡大部分地區只是殷人的一般活動區。當時殷人還曾在此大面積取土,形成若干頗具規模的取土坑。第二階段,該地區居住占地仍較狹小。原來的一般活動區,尤其是黑河路中段,逐漸演變成為一處較大的墓地。此次發現的墓葬大多屬於這一時期。第三階段,墓地不復存在。過去的「空曠地帶」甚至原來的墓地範圍,迅速被新建起的大片房舍佔據。出現了一處規模宏大的殷代邑聚,即「族」一級的殷人居民點,或稱「族邑」。據出土文物,可初步斷定這裡形成大型邑聚的時期為殷墟文化第四期。第四階段,大部房舍被廢棄,邑聚遷走或被毀。該地復成為一般活動區,形成了新的地層並有少量墓葬埋人。

  對殷代「宗族」一級邑聚(居民點)進行了較大面積的發掘,揭露出一批殷代居住用房的房基以及一處大型夯土建築基址。居住用房均為地面建築。大部分結構清楚。平面長方形者居多。建造過程通常都採用「先挖後建」的方式。但又不似宮殿區中宮殿或宗廟基址那樣挖有四壁陡直的深槽,而是挖成「鍋底狀」大淺坑,然後夯成地基。夯打過程是從坑的邊緣開始的。在黑河路南段,發掘出一座結構獨特、保存也較為完好的大型地面建築址。該基址整體呈長方形,南北長約17、寬約11米。門向朝東。其前中部系一大間,尤如「廳」。「廳」內的地基夯土中埋有十餘座兒童甕棺葬。「廳」之左、右、後均為窄長間,互相通連。從基址的位置、規模、結構以及夯基中「前堂」部位埋有大量祭祀功能的甕棺看,它應是宗廟一類建築。

  遺址中發現幾處大型人工取土坑。最大一坑,其面積超過600平方米。各坑具體年代初步觀察都屬殷墟早期。粗略估算,幾處取土坑所搬運走的土總計當遠在3000立方米以上。如此大的土方量,如果是運出建造房基,則黑水河附近當有大量殷墟早期的房址。如果是運出生產陶器,則可望今後在附近找到與陶器生產有關的殷代遺存。黑河路北段,發現一口年代為殷墟一期的水井,壁上有明顯的水位綫痕。距該水井約4米處,發現一處殷墟二期的窖穴。窖穴的底部低於水井水位綫痕約2.5米。由此可以推測,殷墟一期時,黑水河一帶的地下水位應高於殷墟二期。這一發現,對於研究殷墟地區環境的變遷有一定意義。

  遺址中發現了較豐富的殷墟一期文化的遺存。過去所發現的殷墟遺存,屬一期的僅見於小屯附近和苗圃北地等有限地點。此次發掘,將殷墟一期文化的遺存擴大到白家墳東地,對研究殷墟早期開闢都城的歷史有重要意義。(唐際根)

安陽三家莊東地商代遺址

  發掘時間:1997年10月-11月

  工作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安陽工作站

  三家莊村地處安陽市北3.5公里處,京廣鐵路西側,隔洹河與小屯宮殿區相望,屬殷墟周邊地帶。1980年夏,曾在該村東進行過鑽探發掘,清理了殷墟大司空村一期灰坑1個及略早於大司空村一期的商代墓葬8座(《考古》1983年3期)。為配合夏商周斷代工程,今年又在1980年發掘區的西南約100米處進行了小面積發掘,揭露面積136平方米。局部地段耕土層下為唐宋時期文化層,內出少量唐宋瓷片。商代地層直接疊壓於唐宋層下,厚0.3-0.8米不等,堆積情況單一。

  灰坑15個。其中H1、H2開口於唐宋層下,打破商文化層;H12直接開口於耕土層下,打破生土層。其餘灰坑均開口於商文化層下,打破生土層。上述灰坑中,有的周壁有腳窩,加工講究,可能是窖穴。灰溝4條。G1開口於耕上層下,打破商文化層。G2、G4開口於商文化層下,打破生土。G3直接開口於耕土層下,打破生土層。其中G4寬3.5-5.2、深3米,據鑽探長30米以上,內出土有豐富的商代陶片,並發現1具完整的人骨架。

  灰坑及地層中發現大量商代陶片。器類有鬲、豆、罐、盆、尊等。遺址中還發現各種動植物遺骸。其中H7中發現形狀保存完好的植物種子,H5中發現果核。

  三家莊遺址所獲陶器,與殷墟常見陶器有所不同。如陶鬲口沿外側陡直或呈凹面狀,且勾棱分明,足根較高;陶盆鼓腹較深,器表繩紋位置較高;陶豆豆柄粗大;陶簋腹部較扁;流行矮直口圓肩繩紋罐;並見矮圈足盤、小口折肩尊、大口尊和紅陶大口缸等。上述特徵表明,三家莊遺址主體堆積的年代,應早於殷墟一期(大司空村一期)文化,或與河北藁城台西晚期、邢台曹演莊早期商文化相當。

  近年來,學術界圍繞殷墟是盤庚首遷還是武丁始都的問題,有所爭議。此次發現的三家莊遺存,是否可以與盤庚階段遺存相聯繫,頗值得注意。(唐際根)

安陽王裕口村南商、漢、唐宋及明清時期遺址

  發掘時間:1997年8月11日-9月8日

  工作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安陽工作站

  為配合安陽市公交公司修建停車場,對安鋼大道王裕口村段路南、東與市體育中心緊鄰的所徵地段進行了考古鑽探發掘。第一階段發掘範圍,限於公交公司所徵上地的西北角,面積6400平方米。鑽探資料顯示,該範圍內分佈有古代墓葬58座,夯上房基1座,灰坑若干,近代水井數眼。我們根據鑽探結果對已探明的全部古代墓葬進行了清理,並選擇夯土房基及灰坑所在地點布探方發掘。布方面積共計427平方米(含擴方)。發現的遺跡,始自商代,歷經漢、唐宋、明清諸時期。其中商代遺跡最豐富。

  商代遺跡明顯分為前後兩個時期。約當殷墟文化二期以前,此地為商代的居址區。遺跡包括發現的夯土房基2座、圓形窖穴1座以及較大面積的灰土層,遺物有灰坑和灰層中的商代陶片。殷墟文化第三期以後,此地成為一處墓地。遺跡包括打破早期房基與窖穴的一批長方形豎穴土坑墓。漢代,此地可能是人們活動較為頻繁的地區。遺跡包括數十厘米厚的文化層以及1條寬約1、長13.7米以上(尚未探明)的人工溝。漢代地層中發現有布紋筒瓦、板瓦、素面甕等陶片。唐宋時期,此地為一處墓地。平面觀察表明,當時墓葬很可能是以家族塋地形式分片埋葬的。其中發掘區偏西部的一處家族瑩地,發現密集分佈的宋代帶墓道墓葬10座。據地層剖面,唐宋時期墓葬開口所在的層位,發育有一層厚約10厘米,基本沒有人類干擾的自然沉積的黃土層,對於研究安陽地區古代氣候的變遷,是不可多得的科學資料。明清時期,此地文化層較厚,平均達80厘米左右,但未發現重要的遺跡。明清地層之上即是近現代耕土。

  現將有關遺跡分述如下。

  商代房基2座。F2位於探方T1內,因其北部壓在安鋼大道路南的圍牆下,未予揭露。其平面應作長方形。東西寬4.7米,南北長也在4.1米以上。房基由夾料礓石的黃白色土夯打而成。基面遭到漢代地層嚴重破壞,未見柱礎、柱洞等遺跡。基址南部發現東西一字排開的甕棺葬4座。4座商代晚期墓葬打破該基址。F1位於探方T2的西北部,局部壓在T1西南角。因遭殷代以及漢代地層破壞,平面現呈不規則形,東西殘長4.8、南北殘寬3.5米,原來面積至少在15平方米以上。未發現柱礎、柱洞一類遺跡。據局部解剖,知基址建造過程為先挖槽後夯打。基槽呈鍋底形,夯打時自邊緣開始。夯層呈斜坡形。與今春於黑河路發掘的幾座房基的情況完全相同。

  窖穴1座,編號H3。位於F1南部約0.5米處,開口層位也與之同。或與F2的使用有一定關係。窖穴為圓形。直徑2、深1.54米。窖穴内填土分為數層。出土了一批商代陶片。比較特殊的是,窖穴底部發現圓形大卵石1枚,似為有意識放入的。

  墓葬58座。可確定年代者有商墓20座,唐宋墓26座。其餘墓葬未見隨葬品,其年代待定。商墓作長方形竪穴土坑。大都被盜。保存有隨葬品者,通常有如下組合:單陶鬲;陶觚、陶爵;單陶豆等等。個別墓出土有銅鼎、銅戈。唐宋墓葬中,僅個別可能早到唐代,絕大部分是宋墓。其中帶墓道的土洞墓居多。磚石墓只有1座。未發現結構特異或保存有券頂、穹窿頂的墓葬。約半數墓有隨葬品,出土器物包括瓷枕、瓷罐、銅錢等。

  此次發掘過程中,自地層、窖穴中取回部分土樣進行浮選處理,獲得一批商代植物花粉或種子標本。(唐際根)

1999年

無報道

摘自《中國考古學年鑒》(至201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