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
安陽市洹北商代城址
鑽探時間:1996年-1999年
工作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安陽工作站
1996年以來,我隊根據以往發現的綫索,將安陽洹河北岸的花園莊、董王度、韓王度等現代自然村一帶列為考古工作重點,每年都定點進行考古鑽探。至199年12月,鑽探取得突破,鑽探出一座商代城址。
該城深埋於現今地表2.5米以下,略呈方形,方向北偏東13°。城牆系夯築而成,現主要殘存了牆槽部分。據東城牆的解剖瞭解,牆槽寬度約10米。城址規模宏大,其東、南、西、北四面城牆的長度都在2000米以上,城的總面積超過40萬平方米。城內發現豐富的文化堆積,並分佈有眾多的夯土建築基址。在最近的一次對城內遺跡的發掘中,清理出房基、水井、灰坑、墓葬等。根據目前掌握的材料,可初步判斷該城址早於殷墟時期而晚於鄭州二里岡文化時期。該城的發現,為探索長期懸而未決的商代「河亶甲居相」和「盤庚遷殷」問題提供了極為重要的資料。目前我們將該城所涵蓋的範圍劃分為9個區,已在其中的Ⅳ區進行了發掘。(唐際根,劉忠伏)
安陽市洹北商城Ⅳ2區
發掘時間:1998年夏、1999年10月-12月
工作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安陽工作站
洹北商城Ⅳ2區位於商城西北部,區内有現代村落洹北花園莊村。1998年夏,我隊曾在該區開方揭露面積40平方來。1999年10-12月,我隊再次發掘該區,揭露面積600平方米。兩次發掘共清理商代夯土房基5座,水井4眼,灰坑25個,墓葬23座。
清理的夯土房基中,兩座相對保存較好。其中規模較大的一座(F2)東西長約28、南北寬9米以上。墓葬均為長方形豎穴土坑墓。部分墓發現隨葬品。隨葬品組合方式有觚、爵、斝;鬲、豆;單鬲等。其中M10出土隨葬品最多,包括錐足銅鼎、戈,陶觚、爵、斝各1件。此次發掘還獲得多組較好的地層關係,為研究遺址的分期與年代提供了重要依據。據初步整理,遺址出土的遺跡和遺物總體上應早於殷墟大司空村一期,晚於鄭州二里岡期商文化。(徐廣德,岳洪彬,何毓靈)
安陽市白家墳東地殷代遺址與墓葬
發掘時間:1999年7月-9月
工作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安陽工作站
為配合安陽鋼鐵公司基本建設,在安陽西郊白家墳村東地進行了較大規模發掘,揭露面積924平方米。清理殷代房基5座,墓葬56座,甕棺葬3座、灰坑19個,水井1眼。
房基以夯土築成,普遍使用天然鵝卵石作柱礎。兩座房基夯土中發現甕棺葬。房基F2夯土內出一片雕刻卜甲,房基F3內則出土一片刻辭卜骨。這兩例卜甲和卜骨的發現,使殷墟出土有字甲骨的地點又增加了一處。56座殷代墓中,11座未發現墓擴,其餘45座均分長方形豎穴土坑墓。墓葬一般長2、寬1米左右。方向多北偏東。大部分墓有腰坑,腰坑內殉狗。墓主多採用仰身直肢葬,也有少量俯身葬。大部分墓被盜且隨葬品無存。未遭盜擾的墓主要出土陶器。組合方式有觚、爵、盤;觚、爵、鬲;單鬲等幾種。從隨葬品看,這批墓多屬殷墟三、四期。(徐廣德,何毓靈)
安陽市劉家莊北地殷代遺址與墓葬
發掘時間:1999年7月-12月
工作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安陽工作站
為配合安陽市貞元集團基本建設工程,在市西劉家莊村北進行發掘。揭露面積近300平方米,清理殷代墓葬200餘座,房基27座,灰坑40個,馬坑2個,車馬坑5個。
200餘殷墓大都作長方形豎穴土坑,但也有個別帶墓道。墓葬以殷墟二、三、四期者居多,一期墓很少。清理的幾座車馬坑為研究商代車制提供了重要的新資料。如此次發現的車馬坑都有馬槽。其中一輛車的車廂內側發現豎立木板痕跡。
帶四條墓道的M98是其中最重要的一座墓葬。該墓墓室陡直。「亞」字形椁,棺已朽爛。墓底有1米見方的腰坑。南墓道殘長13.8、北墓道長7.5、東墓道長3.6、西墓道長僅3.05米。四條墓道的墓在殷墟過去僅見於西北岡王陵區,被認為與王陵有關。不過M988整體規模較小,不可與王陵區的四墓道墓葬相提並論。且該墓明顯以南北墓道為主,東西墓道窄而短,在一定程度上只是象徵性的。此墓因遭盜擾,僅殘留銅刀、銅戈、銅鏃、玉柄形飾、原始瓷片、不同顏色的小石子等少量遺物。該墓發現的殉人遺跡值得重視。其南墓道與墓室相接處,發現排列整齊的人骨架10具,除1名成人外,餘9具為兒童。另在墓葬填土中清理出人頭骨26個。從殘存遺物分析,該墓應屬殷墟三期。該墓南墓道兩旁,發現車坑兩個,應屬與該墓有關的遺跡。
M1046是另一座重要墓葬。該墓作長方形豎穴土坑。墓口長4.2、寬2.1米。有棺有槨。墓室底部還有腰坑。該墓清理出6個殉人,出土大量隨葬品。其中銅禮器即達33件,包括6鼎(2方4圓)、5爵、3觚、2角、3卣、3尊(2方1圓)、2簋、2觶、1方彝、1盉、1甗、l斝、1罍、1盤、1斗。銅兵器上百件,包括戈、矛、鏃等。此外還出土有青銅工具如刀、錛、鑿,玉石器如石璋、玉鳥、玉魚,陶器如觚、罐、盤等。該墓屬殷墟四期。(徐廣德,岳占偉)
2001年
安陽市孝民屯東龍山文化至漢代及唐宋時期遺址
發掘時間:2000年2月-5月
工作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安陽工作站
為配合安陽鋼鐵公司的基本建設,在孝民屯東洹河畔約30畝地進行了考古發掘,發掘探方面積達4000餘平方米。該遺址文化內涵豐富,共清理龍山灰坑1個,先商灰坑1個,殷代灰坑23個、墓葬139座(包括1座帶一個墓道的「甲」字形大墓)、建築基址3座、車馬坑2座、祭祀坑1個,東周時期4的灰坑5個、墓葬3座、建築基址2座,漢代與唐宋時期墓葬各1座,時代不明的墓葬19座。各個時期都出土了較豐富的文化遺物。
尤其重要的是,在發掘區的東部,我們發現了一處殷代鑄銅遺址。該遺址破壞嚴重,在T14、T15兩探方內發現了較大面積的建築基址,其上有幾排柱洞或柱礎石,排列規整,兩兩間隔僅2米左右,不似居住基址,當為鑄銅作坊遺存。該遺址出土許多陶範和爐壁殘片。從初步整理的資料看,陶範有內、外範及內模之分,以外範占絕大多數。器形以容器範為主,尚不見工具、兵器、車馬器範。器類有圓鼎、方鼎、簋、卣、罍、觚、爵、尊、觶、盤、斝、彝、瓿、斗、觥等。數量上以鼎、簋、卣、罍、觚、爵範居多,部分鼎、簋、罍器體較大。紋飾以饕餮紋、夔紋、雲雷紋為主,蕉葉紋、乳丁紋、圓渦紋、直棱紋、弦紋等占一定比例,還有少量龍紋、鳥紋、蟬紋、象紋、蛇紋、三角紋、聯珠紋、乳丁菱形雷紋、「目」字形紋等。從共出的陶片看,該鑄銅作坊遺址的時代應屬殷墟文化後期。
該遺址是繼安陽鐵路苗圃北地鑄銅遺址之後,殷墟又發現的一處大型鑄銅作坊遺址。這為研究殷墟的佈局、青銅鑄造等諸多問題增添了新的寶貴資料。(岳占偉)
安陽市洹北商城遺址
發掘時間:2000年4月、7月-10月
工作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安陽工作站
繼去年對洹北商城東城牆解剖後,今年又在安陽市北郊鄉十里鋪村西、三家莊村南、西司空村東、安陽航空學校飛機場西四個地點,分別對北、西、南三城牆進行了解剖。通過解剖,城牆的基本情況是:方向13°,口距地表1.05-2.65、寬9-11.4米不等,口大底小,圜底近平,底距地表3.5-5.5米不等。東、西、北城牆基槽結構基本相同,均有大、小槽之分,小槽為基槽的主體,厚1.3米左右,經過人工夯打,大槽為基槽的奠基部分,未經夯打。南牆基槽不分大小槽,其上層部分經過人工夯打,下層為墊土。每個基槽均出土有陶片、獸骨等遺物,西城牆基槽還出土2件卜骨。這幾次發掘的主要收穫是:
我們在對東、北兩城牆進行解剖時,發現基槽上殘留有0.2-0.3米高的牆體部分。
在對西牆進行解剖時,我們在基槽主體部分清理出了明顯的夯窩,這足已證明基槽內的填土是經過人工加工而成的,非自然堆積。
城牆基槽的主體部分(即夯土部分),均採用一種黑色土,其黏性大,經夯打後硬度極高。這說明當時處理基槽時,用土是非常考究的。
城牆基槽內出土的陶片,經過專家們觀摩,均早於殷墟大司空一期。故洹北商城城牆的始建年代也應早於大司空一期。(岳占偉)
安陽市殷墟高級貴族墓葬
發掘時間:2000年12月17月-2001年2月16日
工作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安陽工作站
該墓編號為花園莊東地54號,位於安陽殷墟花園村東約100米,東近洹河約100米,南距殷墟宮殿區防禦溝約50米,向北約390米是宮殿區「凹」字形建築,西北約50米是婦好墓,其東南50米處即是1991年發掘的H3甲骨坑。
M54方向0°,口小底大。墓口長5.04、南部寬3.3、北部寬3.23米,墓底長6.03、南部寬4.4、北部寬4.15米,深約7.3米。墓內填土為紅褐色夾雜黃白斑點的五花土。在填土中,共發現有殉狗9條,兩個殉葬人頭骨,一個被打碎的陶鬲。二層台呈南高北低,南北二層台上均見掉蓋板板灰痕跡。南部二層台高1.87米,北部二層台高1.65米,二層台四邊寬度不均,平均約0.8米,用較為純淨的黃土夯築而成。在南二層台上放有幾塊打碎的簋片。在二層台內層擺放有不同的遺物。主要有人頭骨3個,狗5條,牛腿1只,羊腿2只。打碎的陶罍、觚、豆、爵、器蓋等。值得一提的是:在東、西、南三面二層台上放置有用紅、黑漆髹成的木棍。木棍整體順著二層台的方向放置,其中有幾根木棍上還有黑底紅漆的菱形花紋。在東二層台的底部,發現有3個殉人。南北兩個均為俯身直肢,頭朝南。而中部殉人則被扭曲疊放在一個十分狹小的小坑內。骨架下有玉鏟1件。西二層台的底部,也有1個殉人,俯身直肢,頭朝南。在殉人的西部放有兩根未經髹漆的木棍。
M54有兩槨一棺,其中外槨長3.82、寬2.2米,立壁板厚約0.12米。外槨蓋雖已腐朽下陷,但仍清晰可見。從木紋紋理可以判斷出,槨蓋由21塊東西向的木板拼合而成。每塊寬0.18-0.26米不等,大多數0.2米左右,板厚約0.05米,其中南北兩塊板各有一半超出了槨室,蓋在二層台之上。從保留的痕跡可以辨出外槨立壁是採用榫卯結構套合而成的。槨蓋髹漆,以黑漆為主,兼有紅漆與黃漆。內槨長約3.46、寬約2米,由南北向的木板構成。內槨槨蓋雕刻十分精美,主要以夔龍紋和以方格紋構成的魚紋為主,然後陰綫用黑漆、陽綫用紅漆髹成。
木棺位於槨室的中部偏東,長2.45、南頭寬0.7、北頭寬0.85米,從保存較好的棺的西南角可以發現,棺的西、南立壁也是把木板做成三角形的榫卯套合的。棺蓋上髹有較內槨紅漆要鮮豔的漆。值得一提的是,在棺蓋的四周斷斷續續發現有金箔一周,可能鑲嵌在棺蓋上。棺下有一層槨底板,共用11塊木板組成。槨底板的下面中部有長1.08、寬0.62、深0.7-0.85米的腰坑,腰坑的東部與東二層台底部放置殉人的小坑相連。腰坑內殉狗1只。在槨底板靠近兩頭的部分,各有1條小溝。溝的底部鋪有一塊東西向木板,較薄。其上有淤土。
墓主頭向北,俯身直肢,面向東,雙手置於腹下。在內槨與棺之間共發現有6個殉人,其中東西兩邊各放置2個,均為頭北腳南;南部放置2個,頭各東西,在殉人的身下有席紋痕跡,可能在放置殉人之前,槨室內先鋪有一層草席。
出土各類隨葬品共570餘件。有銅器、玉器、石器、陶器、骨器、蚌器、竹器、象牙器、金箔、貝等,其中以銅器和玉器為大宗。在內外槨之間,主要放置的是兵器如銅矛、銅戈、銅鏃等;內槨與棺之間是放置器物的主要地方,大批的青銅容器、兵器、陶器與少量玉器放置其間。其中銅鼎、銅簋與陶罍都放在棺的北部,銅方尊、銅盂、銅罍、銅方彝、銅甗、銅斝、銅觚(6個,另外3個放在棺之西部)、銅爵等放在棺之南部。而棺蓋之上,放有石磬及3個龍形玦。玉器主要放在棺內。
青銅器有容器、樂器、兵器、工具、車馬器及雜器等200餘件。其中容器共38件,有圓鼎、方鼎、方尊、方斝、方彝、罍、甗、盂、簋、觥、觶、觚、爵等;樂器有編饒3件;兵器有鉞、矛、戈、卷手刀、盾牌、鏃等;工具有鏟、鋅、鑿、四棱錐形器等;車馬器有策、弓形器、泡等;雜器有手形器、獸頭、鈴等。
兵器如戈、矛、鏃大都成束堆放。其中戈、矛每束約8-16把不等,也有零星散放的。可喜的是,一再清理出戈、矛的木柄。發現有的木柄上髹有紅漆,有的戈、矛的內部綁有絲綫。這對於瞭解戈、矛的裝柄方法起到關鍵性作用。另外,還清理出成束的銅鏃箭杆。推測當時的銅鏃應用箭箙或囊,可惜如今已完全腐朽很難辨認了。
玉器有禮器、儀仗、工具、裝飾品及雜器等共計200餘件。其中裝飾用玉管150餘件,占所出玉器的3/4左右。禮器有璧、琮、圭、環、玦等;儀仗有戚、玉援銅內戈、玉援銅內矛、戈、矛、刀、鏃等;工具有鏟、鐮、觽、紡輪等;裝飾品有動物造型的狗、鵝、鸚鵡以及管、笄、半球形玉器,獸面、獸頭、穿孔玉飾等;雜器有璇璣、柄形器、玉塞等。此次所出玉器,玉質較為純淨,多呈乳白色,個別為墨色。玉器的擺放位置,主要是在棺內,而且似有一定的規律。比如璧、圭、戚等放在墓主上身兩側,琮放在墓主背部,龍形玦從頭到腳基本在一條直綫上。玉管主要在墓主的上半身,大多呈南北與墓主一致的方向放在墓主的背部及腹部,可能當時有繩索之物穿著。玉管的兩頭大多被磨成一個斜面,也許是長期佩戴所至。
陶器共有19件,槨室內出有坩堝、罍,其餘如鬲、罄、豆、觚、爵、器蓋等多被打碎放在二層台或墓室填土內。石器有石磐、石刀。石磬大體呈圓角梯形,長70厘米,如此大的石磬在殷墟還很少發現。骨器有骨鏃、骨質錐狀器及圓形渦紋骨飾。骨質錐狀器發現2個,放在青銅手形器內。圓形渦紋骨飾形如銅泡,一面平整,另一面凸起,上雕刻有渦紋四組,有的渦紋內還鑲嵌綠松石。蚌器有圓蚌器。竹器放置在銅方尊內,只發現有竹篾的痕跡。象牙器由於已朽蝕,很難辨明器形。在墓主的身下出有大量的貝,主要集中在墓主盤骨附近。金箔呈長條形,長約10、寬約3厘米,鑲嵌在棺蓋的四周。
此次發掘,基本搞清了外槨的構造方式。內槨上的雕刻花紋局部保存較為完整,這在以前的殷墟發掘中是很少發現的。棺的構造方式從西南角的三角形榫卯也窺其一斑。此次發現的貼在棺蓋四周的金箔接觸了以前對其作用的疑慮。M54的腰坑形制較為特殊。伸出的一部分已到東二層台,作為殉葬坑,這也是以前所為發現的。槨底的兩條小溝,內填木塊,此次發現尚屬首次,其作用不明。二層台内放置的木棍,據推測可能是當時出殯時儀仗之物而隨墓主填埋。這種現象以前在西北岡王陵區大墓中有所發現。此次發現,為研究當時的喪葬習俗提供了一份珍貴的資料。
M54所出青銅禮器如方斝、甗、盂、尊、觚等形體巨大,有的與婦好墓中所出相當。而且該墓還出有一些以前不曾出土的銅器。比如銅手形器,呈半握狀,造型逼真,手内放置兩個骨質錐形器;青銅四棱錐狀器,尖細而鋒利;青盾牌,放槨室西部。其中一個恰巧放在西部中間殉人的胸部,該殉人右手彎曲,放在盾牌之下,似正握著盾牌把手。這些新發現的青銅器,豐富了殷墟青銅器的種類。
據M54中所出的陶爵、陶豆、陶罍,分別與殷墟西區M479:4陶爵、M410:3陶豆及M366:4陶罍基本相似,是殷墟二期偏晚阶段的典型陶器,因此,M54的年代定為殷墟二期偏晚階段。
M54號墓屬大型長方形竪穴土坑墓,其墓室面積與婦好墓基本相當。共有殉人15個,殉狗15條。所出銅容器共38件,其中觚爵9套。這些反映出墓主人是當時的一名高級貴族。M54出土大型銅鉞1件,小型同鉞6件,100多件戈、矛及眾多的銅質、骨質箭頭。而大型銅鉞是軍事統率權的象徵。據此我們推測該墓墓主人是當時的一位高級軍事首領。(徐廣德,何毓靈)
2002年
無報道
2003年
安陽殷墟
發掘時間:2002年6-8月
工作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安陽工作隊
此次發掘共開挖東西長10、南北寬5米的探溝22個,發掘面積約1150平方米,清理殷代房基17座、墓葬20座、灰坑60個、灰溝3條、祭祀坑2個、祭奠坑1個。另有唐宋時期墓葬3座。祭祀坑2座,編號分別是JK1、JK2。
JK1口呈長方形,深約1.2、南北殘長2.4、東西寬2.1米。直壁,平底,底深約3.7米。發現16具人骨架,2個動物骨架。JK1是迄今在殷墟宮廟區發現殉人最多的一例。JK2口呈圓形,深約1.25、直徑2.2米。出土豐富的陶片和獸骨。上層還出土數片刻辭卜骨。距口深約6.8米處出土一銅塊,呈橢圓形,似龜狀,表面呈綠色。其長徑28、短徑23、厚6厘米,重9.5千克。此為殷墟首次發現如此大的銅塊。此坑最重要的是出土了6塊木頭,其中2塊保存較好,一塊呈方形,一塊為楔狀,年輪清晰可見,尤其珍貴。
這次發掘的甲骨集中出於1973年發掘地點的東部,並與其緊連。發現甲骨較多的坑有4、6、9、60、57號灰坑等5個。6號灰坑分上下兩層。上層填土為灰黃花土,結構較緊密。甲骨多出於此層,以卜骨居多,也有部分龜甲。有的龜甲上刻有辭。還伴出陶片、獸骨和木炭等遺物。下層填土呈綠灰色,結構疏鬆。壁比上層規整。有腳窩。內出土少量甲骨,以龜甲居多,部分有刻辭。
此次出土甲骨600餘片,其中無字甲骨近400片,刻辭甲骨228片。內容包含祭祀、征伐、天相等。其中部分卻骨屬曆組卜辭,而曆組卜辭的年代爭論已久,此次的新材料,可能為研究這一問題提供新的證據契機。
洹北商城宮殿基址
發掘時間:2001年9月-2002年
工作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安陽工作隊
洹北商城平面略呈長方形,面積約4.7平方公里。工作隊員在以探明佈局為目的的系統鑽探中,找到了恒北商城的宮殿區,並在宮殿區內探明30餘處大型夯土建築基址。對其中的1號基址進行了大面積揭露,證實該基址是迄今考古發現的規模最大的商代夯土建築。
宮殿區位于但北商城南北中軸綫南段。其範圍南北不少於500米,東西寬遠在200米以上。1號基址是所發現的30座基址中規模最大的一處。該基址位於宮殿區的東南部,總面積達1.6萬平方米。
1號基址平面呈「回」字形。東西全長約173、南北寬85-91.5米。現已揭露部分僅為基址西部約三分之二。整個基址的建築部分由門殿、主殿、主殿兩旁的廊房、西配殿、門殿兩旁的長廊組成。主殿位於基址北部正中。保存下來的殿基高於當時地面約0.6米。主殿南北寬約14.4、東西總長度當在90米以上。主殿上柱網結構清晰,可明顯看到殿面上一字排開的9間正室和正室外圍長長的走廊。走廊寬約3米。各正室面積基本一致,面闊約7.6-8.4、進深4.9-5.4米左右。每間正室都向南開門。及門對應的是通向庭院的台階。有多少間正室即有多少個台階。與主殿最西端的「回廊」相接的是一條總長度達30米的雙面廊房。其正中為以雙木柱為骨的東西向牆。牆體與主殿正室的南牆呈一條直綫。牆的南北兩側分別立以廊柱,形成東西通行的長廊,廊寬亦為3米左右。西配殿南北長85.6、東西寬13.6米。門殿在南房的中段偏東部。總長38.5、寬11米,明顯寬出兩側的廊廡。門殿中間有兩條南北朝向門道將門殿分為西殿、中殿、東殿三部分。
宮殿區的發現,特別是1號基址的發掘,已將該商城確認為一處商代都邑。
2004年
安陽市孝民屯殷墟西區
發掘時間:2003年3-12月
工作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配合安陽鋼鐵公司擴建項目,對位於殷墟西部邊緣的原安陽市孝民屯村遺址等進行了大規模發掘。發掘面積逾5萬平方米。
發掘表明,由於幾百年來該地域的古文化層不斷遭到人為破壞,多數地點原生土表層也失去一定高度,較多的達1米以上,以至於大部分地域在揭去表層擾土後,直接面對的是原生土和殘存的一些遺存。
主要發掘成果有以下幾項:
墓葬1177座,分屬商代、戰國、漢魏、北朝、隋唐、宋元和明清時期,絕大多數為商代。商墓的時代多為殷墟第三期和第四期,有個別第一期和第二期的,葬具有棺槨、席和皮革等,隨葬品常見觚和爵。灰坑1085個,分屬仰紹文化、龍山文化、先商、早商、晚商、戰國、北朝、唐宋等時期。商代灰坑許多原本是窖穴。龍山時期陶窯3組共6座,隋代磚窯l座,宋代磚瓦窯1座。
房址115處(組),其中商代的111處。發掘殷商時期的大型建築基址5座、小型地面建築基址25座。部分小型建築與墓地關係密切,有的為享堂類的墓上建築。商代半地穴式建築81組,除北區1組外,其餘相對集中於3個區域。另外,還發掘清理隋代半地穴式建築2處、唐以後地面夯土建築2處。比較重要的是發現並比較完整的揭露出一處殷商時期的村落遺址,發掘出半地穴式建築27組(套),共70間。村落的使用年代為殷墟文化第二期,房屋分佈集中,錯落有序。建築的基本分佈方式為由南往北,大體按排分佈,排與排間的房屋相互錯位,以利於通風。房屋結構緊湊,佈局合理,等級分明。每組(套)房屋構成一個相對獨立的單元,單元內有1間、2間、3間或4間四種組合方式,且各組合的形式也比較固定,出人門道一般位於建築的南部或東部。房屋的特點是設計非常強調廳或門廳的概念,其他房屋通過廳或門廳組合為一體,此其一;其二,房屋保存完好,功能齊備,飲食方式多樣。門廳以外的其他房間,多在一側發現土台,顯然是用於睡覺的「床」。絕大多數房間皆發現數量不等且保存基本完好的灶(廣義上與用火相關的遺跡),依形制大體分4類,有的專門用於炊煮燒飯,有的主要用於保存火種兼取暖和炊煮,也有的專用於燒烤食物等。不少房間保留有實用的生活器皿,還有一些房間出土了占卜用的龜甲。
發掘眾多與商代祭祀活動有關的遺存。類型有殉人環形溝、殉人坑、殉人殉豬坑、殉牛坑、殉馬坑、殉車殉馬坑、殉羊坑等,祭祀犧牲有人、馬、牛、豬、羊、飛禽等,它們有的與建築的奠基相關,有的是墓葬的殉葬坑,有的與鑄銅作坊相關,有的與日常的祭祀活動有關。比較重要的是殉人環形溝,平面形狀呈「回」字形,邊長30多米,豁口位於南部,發現的10多位殉人中絕大部分埋於北部溝中。殉人皆被殺死後埋入,身首異處是其主要特徵,出土時大多沒有頭顱,埋葬特徵為有的仰身,有的俯身,有的側身,更有的仍保持著雙手被反綁的姿勢。
發現一處商代鑄銅遺址。主要遺存有:取土坑、範土澄澱坑、範土堆積坑、土范陰晾坑、大型青銅器鑄造間及澆注工作平台、祭祀坑、廢範坑、水井和匠人墓地等。熔爐及坩堝類遺存多為碎片,缺少固定完整的場所及典型完整器。作坊的主要產品常見鼎、簋、觚、爵,其次是罍、尊、卣、觥、豆、彝、鬲(分檔鬲)和動物形卣蓋等等,偶見兵器類範,其中鼎以圓鼎居多,少數為方鼎,口徑多在25-30厘米之間,少數達40厘米左右。陶範的製作及其工藝:兩種外範,一為直接用泥翻制,表面有大量手指壓印的痕跡;二為薄泥範外加抹草拌泥。
出土文物近萬件,以墓葬出土物為主,按質地可分:金、青銅、鐵、玉、石、陶、瓷、骨、角、牙、蚌、鉛、漆木等,其中以鼎、簋、卣、鬲、觚和爵為代表的商代小型青銅禮器近百件,以戈、矛、鏃、刀、斧、錛、鑿等為代表的商代青銅兵器和工具約240件。
通過對殷墟西區大型建築基址、祭祀場所、平民村落和墓葬的階段性發掘,取得了許多重要成果,有些發現在殷墟尚屬首次,大大豐富了我們對殷墟西部邊緣乃至整個殷墟文化內涵的認識。平民村落的發現與整體發掘,在夏商周三代考古史上,是自河北藁城台西商代遺址之後的再次大發現、大揭露,其學術意義遠遠超出了殷墟文化範疇。鑄銅遺址的發現與大規模發掘不但進一步豐富殷墟西區的文化內涵,而且一定程度上改進了學術界對殷墟西區的傳統觀點,提高了學術界對殷墟西區在商代晚期社會政治和經濟等領域所處重要地位的認識。(王學榮)
2005年
安陽小屯南路殷墟遺存
發掘時間:2002年夏季、2004年春季
工作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安陽工作隊
作為殷墟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一項工程,安陽市擬對小屯南路進行擴建,要在地下深約2.5米處鋪設排水管道。因此對管道區進行了探溝式的考古發掘。發掘工作分兩階段:2002年夏季發掘了東段;2004年春季發掘了西段,兩次發掘面積1650平方米。共清理了殷代墓葬45座、房基17座、灰坑76個、灰溝3條、道路2條、祭祀坑3個,另有唐宋時期墓葬12座。
較為重要的發現和收穫有:
在1972、1973年發掘的小屯南地甲骨附近,發掘出土甲骨600餘塊,其中刻辭甲骨220餘塊。這批刻辭甲骨內容包含祭祀、戰爭、田獵、氣象等。其中部分甲骨屬曆組卜辭,為研究曆組卜辭提供新證據和契機。
發掘祭祀坑3個。JK1平面略呈方形,其底部發現16具人架,排列較規整;坑內還發現2具動物骨架,其中1具保存較好。JK2平面略呈圓形,在近底部清理出10餘具人架,骨骼較散亂,伴出甲骨、木塊、銅塊等。JK3的坑底發現5具人架,骨骼保存較好,葬式較特殊。
此次發掘的殷代墓葬中,灰土(坑)葬較多,無葬具,但有的發現貝或陶器等隨葬品。這為研究殷代的灰土(坑)葬提供了新的科學資料。
清理殷代道路2條。這兩條道路均略呈東西向,路面有碎小的卵石。其中一條道路橫跨殷墟宮廟區的「大灰溝」,路下為生土,這樣實際上是這條道路截斷了「大灰溝」。
通過對小屯南路的發掘,引起了我們對殷墟宮廟區新的思考:3個祭祀坑祭祀的對象是什麼?為什麼原認為是殷墟宮廟區的「大灰溝」的地方,卻清理出一條道路截斷了「大灰溝」?這就迫切需要對「大灰溝」的性質和用途,進而對殷墟宮廟區的範圍及佈局進行更深人的研究。(岳占偉,岳洪彬)
殷墟大司空遺址
發掘時間:2004年3-8月
工作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安陽工作隊
配合安陽豫北棉紡織廠舊廠區改造,對大司空遺址再次進行考古發掘。發掘面積達數千平方米,發現並清理的殷代遺跡現象有夯土建築基址、墓葬、車馬坑、窖穴、灰坑、淩陰遺址等。
夯土建築基址:本次發掘共清理殷代夯土建築50餘處。其中F19、F20、F21、F22、F23、F24、F33、F34、F35、F36、F37、F38、F39、F40、F41等15座建築,構成一組結構複雜的建築群。該建築群以「四合院式」建築為中心,前後至少三進院落,東西至少兩個配院,並具有完善的排水系統。主體建築下疊壓1座貴族墓葬,該墓為殷墟四期偏晚的墓葬,因此該建築基址群的建築年代亦較晚,應不早於殷墟四期偏晚階段。
墓葬:共清理了近50座中、小型墓葬,大多數都被盜擾。值得一提的是,發掘了1座保存完好的殷代貴族墓葬,編號M303。此墓出土青銅禮器40件,並有大量青銅兵器、陶器和車馬器(其中有兩件直徑約20厘米左右的圓形青銅飾件)以及少量金箔等。另外還發現了墓底有呈「梅花點」狀排列的5個腰坑的現象,為以前所未見。大司空遺址的商代墓葬常見壁龕,隨葬器物常置於壁龕之中,墓葬雖然被盜,但隨葬品多數保留下來。
車馬坑:共發現4座,其中3座保存完好。均隨葬有精美的青銅車馬飾,其中兩座坑中分別發現有直徑約20厘米左右的圓形青銅飾件和圓形金飾件,為殷墟以前車馬坑中所不見。
窖穴:以圓形袋狀為主,普遍較深,都在2米以上。內填鬆軟灰土,包含物豐富,有大量陶片和獸骨。對多個窖穴的填土全部過篩取樣,獲取了一批動物骨骼(包括大量微型動物骨骼);對體積稍小的窖穴整坑提取土樣,進行浮選,獲得一批完整的植物標本。這些樣本為以後對此區域內商代晚期動植物群及古環境、古氣候的研究提供了資料。
淩陰遺址:以前在陝西和河南新鄭都發現過秦代和戰國鄭韓時期的淩陰遺址,在此之前是否存在這類遺跡則不可知。本次在大司空遺址發現1處這類遺跡:是在一深達2-3米的窖穴底部,再向下挖一長方形坑,此坑深達米以上。長方形坑底的溫度比地面溫度低6-10℃左右,應是當時夏天貯藏易腐物品之所,為後代淩陰遺址的前身。
甲骨文:在一個窖穴中發現1片刻辭卜骨,內容為干支表。這是繼早年大司空遺址發現帶有4個字的甲骨以來第二次發現刻辭甲骨。
這次發掘所獲遺物極其豐富,除商代晚期的大量青銅器、金箔片、陶器、玉石器、骨器、牙器、蚌器等標本外,還獲得了一批史前時期的彩陶遺存,為深人探討該地區的歷史演變提供了豐富的資料。(岳洪彬,岳占偉,何毓靈)
殷墟安陽工作站內墓葬與建築基址
發掘時間:2003年冬季-2004年春季
工作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安陽工作隊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安陽工作站的北樓初建於1959年,當年建樓之前已進行過發掘,資料發表在《殷墟發掘報告》。由於當時水位較高,普遍清理到2.5米左右出水。本次配合安陽工作站內北樓改造而進行的發掘,實際上是對當年未清理的水面以下的遺存的補充發掘。
共清理殷代墓葬31座、灰坑10個、祭祀坑1個,此外還發現夯土建築基址10 餘座。
本次清理的殷代墓葬中,除1座帶兩條墓道的大墓(編號04AXTM1)和1座甕棺葬外,其餘均為土坑豎穴墓。M1為自殷墟發掘以來第一座發現於小屯附近地區的大型墓葬。此墓形制特殊,墓口因修建墓室時倒塌而呈不規則狀,墓室為東西向,南墓道先向東,然後再折而向南。此墓曾在早年20餘次被盜,墓室內被洗劫一空,所幸二層台上或二層台填土內隨葬的磐、鼓架子和馨、鼓實物資料保存尚好,尤其是磐懸掛在磐架上埋葬和鼍鼓實物的出土為歷年殷墟發掘中首見。另外在1座小型土坑豎穴墓中隨葬一套制玉工具和大量半成品的玉石器,推測該墓主可能為制玉工匠。
夯土建築基址均為在原發掘探方的地面或剖面上辨認區分出來的,因北樓改造觸及不到這些夯土基址,故本次發掘未對其做進一步的清理。
本次發掘所獲資料,對於重新認識小屯宮殿宗廟區的範圍和佈局都具有重要意義。(岳洪彬,岳占偉)
2006年
安陽市梅園莊北地商代遺址
發掘時間:2005年秋冬
工作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安陽工作隊
為配合安陽市殷都區西郊鄉政府綜合辦公樓的基本建設項目,對位於梅園莊北地和王裕口西南地的項目占地區域進行了考古勘探和發掘。
本次發掘,共發現並清理墓葬20餘座、灰坑近30個、房基2座、水井和祭祀性牛坑各l座,出土一批具有很高學術價值的文物,時代分屬二里崗、殷墟和北朝三個時期。
屬於二里崗時期的遺跡僅見灰坑和窖穴。出土遺物以鬲、盆和罐為主,鬲有大量折沿翻卷緣鬲和少量折沿方唇鬲,盆和罐的種類較多,另外還有甗、假腹豆、簋、大口尊、方格紋大口缸和部分硬陶、原始瓷殘片。其中折沿翻卷緣鬲和大口深腹夾砂罐的大量出土為鄭州地區所不見,應是豫北地區的地方特色。從這批遺物的整體特徵判斷,應相當於二里崗上層偏早階段。
到目前為止,在豫北地區尚未發現明確屬於二里崗時期的遺存,本次發掘填補了這方面的空白,為研究豫北冀南地區商文化的譜系序列提供了重要資料。(岳洪彬,岳占偉)
2007年
無報道
2008年
無報道
2009年
安陽市花園莊南地製陶作坊遺址
發掘時間:2008年8-10月
工作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安陽工作隊
遺址位於安陽市西區,以中州路為界,分為東(Ⅰ區)西(Ⅱ區)兩個區,面積約6萬平方米。本次發掘主要是Ⅱ區,清理商代墓葬80座、灰坑100個、房址22座、陶窯10座、道路3條、生活用灶3個、水井2口以及唐宋明清時期的土洞墓或塼室墓5座。
本次發掘最重要的發現是商代陶窯。窯體多呈瓢形,上部包括窯室、窯門、窯頂和煙道,窯室由夯土坯成草拌泥堆砌而成;下部包括火口、火膛、火道、窯柱和窯箅,是人工掏挖而成的半地穴式建築。其中Y5保存較為完整,填土中含大量的窯壁殘塊和紅燒土顆粒,還出土3件陶豆和1件陶盆。根據器物形態推斷此窯廢棄時代應為殷墟文化一期。在陶窯附近的灰坑或房址填土内發現了大量燒廢的陶器和窯壁殘塊,還有許多製陶工具,據此推測此處應是一處商代製陶作坊遺址。出土遺物以陶豆最多,陶簋次之,陶器形態主要為殷墟文化一期或二期。而20世紀80年代采集到的陶器主要為殷墟文化三期或四期。説明該製陶作坊遺址的使用時間貫穿於整個殷墟時期。
該遺址既是殷墟首次集中發現的陶窯區,也是殷墟迄今發現的最大製陶作坊遺址。(摘自《中國文物報》2008年10月15日)
安陽市殷墟劉家莊北地商代遺址
發掘時間:2008年2-10月
工作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安陽工作隊
遺址位於安鋼大道南,向北正對小屯宮殿宗廟區,發掘面積近5000平方米。共發現帶車轍的商代道路3條、房址近百座、灰坑千餘個、灰溝27條、窖穴40餘個、水井20餘口、銅器窖藏坑1座、祭祀遺存多處,以及歷代墓葬950餘座(大部分屬商代晚期)。出土各類遺物數千件。
商代遺跡包括南北向的主幹道2條、東西向道路1條。經鑽探,南北向道路均通往小屯宮殿宗廟區,應是小屯宮殿宗廟區南部的主幹道。夯土房址主要分佈在道路兩側,時代屬殷墟一期至四期,從分佈情況看應有嚴格的規劃。水井、灰坑、灰溝和窖穴多分佈在夯土房基周圍。水井多數為圓形或橢圓形井口,偶見圓角方形或長方形,灰坑多數為不規則形垃圾坑,也有少數巨型灰土坑。巨型灰土坑規模較大,原應為取土坑,後經修整成為蓄水坑,局部邊緣鋪設石子路面,可能是當時的池苑類遺存。灰溝類遺存有些位於道路兩側。祭祀遺存主要分佈在東西向道路兩側和房基附近。多數呈坑狀堆積,坑內填灰土和大量完整或被肢解的人和動物,也有埋藏大量卜甲的現象。所清理的商代墓葬均為中、小型土坑豎穴墓,通常是幾座墓集中分佈。此次發掘,為殷墟都邑佈局和商代洹水流域的地下水文和古氣候研究提供了重要資料。(岳洪斌,岳占偉)
2010年
記有安陽高陵(此處不詳述)
2011年
無報道
2012年
記有安陽高陵(此處不詳述)
2013年
無報道
2014年
無報道
2015年
無報道
2016年
無報道
2017年
安陽殷墟大司空村東南地遺存
發掘時間:2015年11月14日-2016年5月31日、2016年7月29日-11月4日
工作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安陽工作隊
安陽大司空是殷墟遺址的重要區域,向西與小屯宮殿宗廟區隔洹河相望,向北約200米即是洹北商城。歷年來在該區域進行過多次基建發掘,其中2004年發掘規模最大,分為A、B、C、D四個發掘區,共清理了商代房址55座、灰坑449個,墓葬463座,詳見《安陽大司空》。
2015年為配合安陽市棚戶區改造工程,對2004年四個發掘區的中部約1萬平方米的區域進行了鑽探和發掘。此次發掘分為兩期進行,歷時近10個月。
該區域層位元關係較簡單。上部被豫北紗廠現代建築擾亂嚴重,第3層為唐宋文化層,第4層為商代文化層,第5層為仰韶文化層。晚商建築群、灰坑、水井和墓葬多開口於第3、4層下,第5層下發現少量仰韶時期灰坑。
晚商夯土建築基址是此次發掘的最大收穫。共清理商代房基48座,編號F1-F48。房基集中在發掘區東部,保存較為完整。F4、F6、F8、F9、F3、F1、F11是東西向坐北朝南的房基,F2、F5、F7、F10為南北向房基。其中,F7、F8、F20從形制上應該是一組四合院。發掘區西南部清理的F22夯土內有7節陶水管,南高北低,排水應是從南向北排出。房基墊土層內出土有陶罐、鬲、盆、骨器等少量陶片,據陶片判斷這些房基多數應屬殷墟四期房址。從空間佈局上看,這些建築基址位於2004年發掘的「C區建築基址群」西側,應是「C區建築基址群」的組成部分。
在發掘區的西側偏南清理了F36-F40。其中F36、F37、F40柱網結構明顯,應是一組小型四合院建築。F37房址(為該四合院的西廡)有排水設施,陶水管9節,東高西低。經過發掘,F37的西側有一大型灰坑H423,向西延伸,面積較大,深達6米以上,F37的排水管正對此坑,由此判斷H423應是該處四合院建築排水設施的一部分。
該批商代建築基址群的發掘,更進一步證實了我們對晚商建築基址與巨型土坑之間關係的判斷。
在建築基址群附近,發現並清理了水井19眼,編號J1-J19。多為圓形,少數為方形,深度普遍在11米-13米。井內包含物較少,有陶罐、盆、簋、鬲等殘片和部分完整陶罐。
清理商代灰坑共498個,屬殷墟二至四期,其中三期居多。包含物較豐富,陶器有鬲、簋、罐、盆、瓿、甕、豆、甗、方鼎、紡輪、網墜和彈丸等,骨器有笄、錐、卜骨、卜甲和骨料等,石器有刀、磨石、鐮等,蚌器有蛤蚌、蚌鐮等。
清理商代墓葬162座,其中M94為商代車馬坑。M94為兩馬一車,東側馬架和車輪被新中國成立初期所建備戰地道打破,只剩馬頭,西側馬架較為完整;車廂及東側車輪部分被盜擾。車馬坑內出有銅泡48枚,1件銅鈴,馬頭上有銅飾、小銅泡。其他商墓多數為小型墓,中型墓全部盜擾一空,小型墓多隨葬陶鬲、簋、罐、豆、貝等。商墓多屬殷墟三、四期。此外,還清理唐、宋墓5座,分別編號M2、M3、M10、M118、M124。
清理商代甕棺葬27座,以泥質紅陶或灰陶罐為葬具,多數骨骼已朽盡。經鑒定,多數為嬰兒,也有少數為未出生的胎兒。
此次發掘區域,早年曾清理過部分墓葬,此次雖為補充性發掘,但也收穫頗豐。首先,此次清理的建築基址群,實與2004年發掘的「C區建築基址群」為同一組建築群,為商代建築基址研究提供了一組完整的資料;其次,此次發現的刻辭甲骨是大司空區域出土最集中的一次,為殷墟甲骨學研究提供了新資料。(岳洪彬,岳占偉)
摘自《中國考古學年鑒》(至201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