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報告八

現代考古學與殷墟發掘 李濟

  在現在的中國,要是派一個沒學地質的人去採礦,人們總以為是一個笑話。但是“考古”呢,普通人總覺得是誰都可以辦得到的。一年半前,中央研究院約董作賓先生去試掘殷墟的時候,就有好些朋友笑他不太憚煩了。他們說:“你何不叫人掘出來,去收買。又省錢,又省事,何必自己找麻煩呢?”這種很富有常識的忠告,自然可以代表一般人對考古學的態度。就是四十年前的歐洲學者,對於這種簡潔,也可表相當的同情。許禮曼掘荷馬故址的唯一的資格,是因為他有錢。那時的希臘學者多當著笑談。但是許禮曼確是一個歐洲考古學的先驅。近四十年西方科學的挖掘一天精密一天,多半是他創造出來的局面。到了現在,古物挖掘差不多同採礦一樣的專門。就是技術方面說,掘古物較採礦尚複雜得多,非有若干年的預備絕不敢輕於一試。現在的中國學者,有好些對於考古學尚有一種很普遍的誤會。他們以為考古學不過是金石學的一個別名。這種誤會,可以說有兩個來源:(一)因為缺少自然科學的觀念;(二)以為古物本身自有不變的歷史價值。由第一種誤會就發生一種人人都可考古的觀念;由第二種誤會就發生了那“唯有有文字才有歷史價值”的那種偏見。其實金石學與現代考古學之關係,好像煉丹學之與現代化學,採藥學之與現代植物學。煉丹採藥,自有它們在學術史上的價值,然而決沒人說它們就是化學或植物學。

閱讀全文 »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報告一

  本報昨接北平國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寄來“發掘安陽殷墟之經過”報告一冊,頗關重要,特錄之於後。敝所安陽殷墟之發掘及研究,事經年餘,頗有新義之取獲,承過我者期許。惟學術事業,不尚宣傳,持未完工之工作眩之於眾,吾等初不以為當務之急,且本院設置,非襲北庭之舊,實在黨國奠都南京之時,尤願當建國之際會,樹堅實之風氣,藉洗往者叔世之浮華。故就正世間,當於研究完畢出版時也,不意去年十月在安陽工作突遭驅逐,經政府主持,河南人士之同情。始於十二月二十九日取得河南省政府方面解決之約,吾等於河南省政府之解決此事,自當感佩,於河南人士之同情,尤當深謝,雅不欲以過往之事,重騰報章。只望藉數年後發掘事業之成功,表示吾等此日艱苦之行跡而已。不意近見何日章君傳單,於事實敘述頗失實在,同人等絕不以與人爭論為事,惟亦不使謬居不義之名,故敢敘述往事,以申明吾人之立點,刊落一切感情之言,不作任何譏彈之語,即串涉鬥爭,責不在我者,亦一併不說,故所以尊重河南省政府解決之雅意,尤所以報稱河南賢士之同情也。

閱讀全文 »

  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昨日下午舉行“夏文化”研討會,講者分別就有關問題作了專題論述。

  會上先後發言的教授、講師有:鄭德坤解釋有關夏文化的幾個名詞;謝燕萍談“夏文化研究綜述”;嚴耕望談“夏文化與二裡頭文化的空間和時間之關係”;楊建芳談“研究夏文化的內證與外證”;王人聰談“二裡頭文化性質與夏文化的探討”;高木森談“對夏文化的新看法”;饒宗頤談“‘十幹’與‘立主’-殷因夏禮的一、二例證”;陳啟雲談“美國漢學家和史學家對夏文化所關係的幾個問題”。研討會由林壽晉主持。

原載:《大公報》1982年4月29日

閱讀全文 »

  由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主辦的夏文化研討會,於四月二十八日在中文大學舉行。這是海外首次召開的研究夏文化的學術會議。出席者有校內外學者師生約七十人。有八位教授學者在會上做專題論述,氣氛熱烈。

  參加研討會的校內學者包括歷史系、藝術系、人類學系、中文系、地理系、哲學系的教授、高級講師、講師以及副講師;以及中國文化研究所、文物館、考古中心、語文中心的高級研究員,研究員和副研究員。他們之中有鄭德坤、饒宗頤、嚴耕望、章生道、孫國棟、高美慶、王爾敏、李雲光、嚴球慶、李弘祺、王崧興、謝劍、王煜、高木森、王玉棠、楊建芳、王人聰、麥耀翔等。

  校外學者有美國加州大學教授陳啟雲,威斯康辛大學教授周策縱,香港大學高級講師杜維運,講師李家樹,香港博物館助理館長葉祖康,及陶塑藝術家黃文宗等。

  以下是大會主席及八位學者的發言摘要(依發言先後為序)。

閱讀全文 »